最近因汽車行業深陷“缺芯”困局,中國臺灣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中所發揮的巨大戰略價值愈發引人注目。
受汽車芯片短缺影響,德國大眾、美國福特、日本豐田等汽車制造商被迫停產、工廠閑置,多國汽車制造商正游說政府尋求幫助,臺灣的重要性突然變得不容忽視。
要快速緩解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離不開負責芯片制造的晶圓代工企業的支持。而全球晶圓代工老大臺積電和剛剛重歸全球晶圓代工第三的聯電,均坐落于臺灣。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更加重視臺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中的地位,并開始采取了各種措施來發展本土芯片制造業。
一、 不止臺積電,臺灣坐擁半導體全產業鏈玩家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分為設計、制造、封測三大環節。
▲半導體行業的三個主要領域
其中,美國占據主導地位,在芯片設計和EDA軟件方面優勢明顯;荷蘭阿斯麥(ASML)壟斷了制造先進芯片所需的EUV光刻機設備;日本是上游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的主要供應商。
隨著芯片研發重點趨于更小面積、更高性能、更低能耗,先進制程工藝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而作為率先實現7nm、5nm量產的臺積電,近年來憑借為蘋果、華為、英偉達、AMD等全球頂尖芯片公司制造芯片而賺得體滿缽滿。
根據臺積電最新公布的財報,其2021年的資本支出預計高達250-280億美元,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另外根據近期的消息,英特爾也有意向將部分芯片業務外包給臺積電生產。
如今臺灣本土已形成了一個綜合的半導體生態系統。除了以臺積電、聯電為代表的晶圓代工企業外,它還擁有全球第一大封測廠商日月光、全球新晉第一大智能手機芯片供應商聯發科等極具影響力的半導體公司。
臺灣對外的投資也取得一些新進展。就在上周,總部位于臺灣新竹的環球晶圓宣布上調對德國硅晶圓制造商Siltronic AG公司的收購報價,將其估值由此前提出的37.5億歐元提高至44億歐元。當前環球晶圓是全球第三大晶圓制造商,如果順利完成收購,則將晉升為全球第二。
▲臺積電生產的晶片
二、地緣政治風波下,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受影響
近年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影響,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穩定問題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
此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持續收緊對中國的出口管制,還連施禁令,禁止任何其他任何采用美國技術或設備的企業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向華為供應芯片。這不僅阻礙了華為的發展,也對各國的華為半導體供應商造成消極影響。
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及地區開始思考是否對臺積電過于依賴。
“臺積電正變得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日本經濟部負責技術問題的官員Kazumi Nishikawa談到:“這是芯片行業的每個人都必須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德國柏林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智庫的技術和地緣政治項目主管Jan-Peter Kleinhans認為,臺灣主導了美國開發的外包芯片制造模式,可能成為其整個半導體價值鏈中最關鍵的一環。
在接受彭博電視臺(Bloomberg TV)采訪時,阿斯麥(ASML)首席執行官Peter Wennink也分享了他的見解。在他看來,如果竭力回歸本土芯片制造,樂觀來看,像半導體這樣的復雜供應鏈可能會在短期內發生變化。“如果想要重新分配半導體制造、生產能力,則必須思考多年。”
▲ASML公司的車間
同時,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稱,地緣政治意味著芯片短缺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事態可能會變成這樣,由于出口控制和政府干預,將供應鏈突然中斷,而不僅是因為產能問題。“他告訴彭博電視臺,“所以最好做足準備。”
三、各國加快發展本土芯片制造業
意識到對臺灣晶圓代工業的依賴后,美歐日等國家及地區開始積極提升本土的芯片制造能力。
在美國,去年美國共和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美國芯片法案(The CHIPS for America Act)》,旨在鼓勵更多的芯片廠在美國建立。美國德克薩斯州共和黨議員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計劃今年重新提出這一兩黨議案,以期獲得25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和稅收優惠。他在一份聲明中稱,正在與參眾兩院合作,盡快推動CHIPS的其余條款成為法律。
此外,去年臺積電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入120億美元興建生產5nm芯片的晶圓廠。韓國三星電子也將緊隨其后,計劃在美國選址投入170億美元建設生產3nm芯片的晶圓廠。
▲美國、歐洲、亞洲地區半導體企業的營收情況。
在歐洲,據一位了解情況的法國官員透露,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去年討論了芯片短缺的可能性,并一致認為歐洲有必要加速發展自身的芯片產業。
歐盟的目標是增強歐盟在半導體芯片的“技術主權”,將提供最初高達300億歐元(360億美元)的投資,使歐洲公司占全球芯片市場的份額從當前的10%不到提高到20%。
在日本,東京也試圖邀請臺積電等先進芯片制造商赴日建廠。彭博社報道提到,日本用于研發投資的資金去年達1100億日元(約合10億美元),今年花費額外的900億日元,其中一些資金或將被用于臺積電工廠建設。
結語:裹挾在大國博弈中的臺灣半導體產業
在地緣政治博弈中,作為電子產業“心臟”的半導體產業,其戰略地位毋庸置疑。
而臺灣企業作為掌控了先進芯片制造、封測環節的核心玩家,一方面正被更多國家及地區邀請投資建廠,另一方面也被警惕和考慮如何減少依賴性。
盡管美國政府剛剛換屆,但中美貿易僵局能否得到緩解尚是未知數。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重振美國制造業必然將是美國接下來的發展重頭戲。據外媒報道,美國新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對美國聯邦政府每年6000億采購經費中的1/3作出規定,要求一種產品至少有50%的零部件來自美國本土。
其他國家及地區同樣在加強本土半導體產業鏈建設。隨著技術競爭更加白熱化,風頭正盛的臺灣半導體產業或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