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樹葉早已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上。
過去的五年,光伏產業冷暖跌宕,終究穿越諸多考驗與磨難,再啟新征程。
大雪兆豐年!十四五開啟,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未來的五年,是懶洋洋地走,還是急匆匆地跑?是得過且過,還是殫精竭慮地付出所有?
每個光伏企業都有自己的壓力和挑戰,也有自己的規劃和打算;整個產業都需要再走、再思、再謀。
那么,從產業視角來看,十四五的光伏到底會怎樣?我們不妨大膽猜想一下。歡迎探討,歡迎拍磚。
猜想1.“十四五”年均新增裝機65GW
有觀察人士預計,2020年底風光總裝機容量可能達到470GW左右。基于2030年1200GW目標的匡算,未來10年光伏年均新增容量為43GW左右。
對于這樣的增量,有媒體表示“大失所望,很不開心,才1200GW!”。但1200GW只是“底線”,更多人將注意力集中到“以上”二字。
回顧過去的光伏發展目標,裝機規模的實際增速往往遠超當時政策制定者的預期。根據2016年12月發布的太陽能十三五規劃,2020年底中國光伏發電裝機目標為105GW。但早在2018年9月,其累積裝機已達到165GW。而截止2020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了240GW以上,是當年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兩倍還多。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十四五階段,光伏年新增容量可能達到70GW,樂觀能達到90GW。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預計中國“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裝機量將超400GW。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達到300GW。
綜合各種要素,黑鷹光伏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光伏年均新增裝機65GW。
猜想2. 從“制造業思維”轉向“市場思維”
這一觀點,源于吳軍杰老師在《2021:光伏開啟“嶄新十年”》一文中的分析。筆者認為很有價值。
近年光伏應用市場的發展,更多是由制造業推動的,所以這個行業無論產品還是市場應用,都帶有較明顯的制造業思維。
以業內最為熱衷的組件尺寸“創新”來說,似乎在一夜之間,單調了多年的光伏組件規格型號,突然就變得豐富了起來,呈現出一幅百花爭艷百舸爭流的繁榮圖景。可事實上,這是來自于應用市場的需要嗎?
顯然不是,市場并沒有這樣的需求。相反,這給應用市場客戶帶去的更多的是麻煩。何況,即使是以制造業的邏輯,產品盡早定型和盡可能長時間定型,對于行業成熟和市場穩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更大的生產規模和更高的產業集中度,是制造業構筑競爭門檻最通常采取的有效手段,所以光伏企業試圖通過產能擴張乃至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來提升競爭力的做法也沒什么不對,可為何結果卻總是難以跳出“努力擴張,然后破產”的夢魘般的循環呢?
其中原因,除了終端市場的非市場化因素和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外,恐怕就與這種“以我為主”的強勢制造業思維對市場需求和發展規律的忽視有很大的關系。這種思維,在此前巨大的降本壓力下,其實可以理解,也符合新興技術產業的初期發展規律。但隨著平價時代的來臨,以及市場日漸成熟和競爭加劇,如果不能及時向市場思維轉型,恐怕還是很難回避墜入此前的循環。
猜想3. 中國光伏上市企業突破200家
目前中國有104家光伏企業征戰全球三大資本市場(A股、美股、港股),其中A股82家,港股17家,美股5家。
據黑鷹光伏統計,僅2020年就有18家光伏企業,或通過并購重組,或通過IPO登陸中國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上百億元;目前還有十幾家光伏企業已發布IPO方案(招股說明書),等待證監會最終審核結果。綜合最近三年來看,每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光伏企業平均在15家左右。
在產業加速洗牌的形勢下,資本已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要素。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有更多光伏企業向資本市場發起有力沖鋒,我們保守估計,十四五期間,至少會有上百家光伏企業向資本市場發起沖鋒。綜合過往的經驗來看,十四五期間,中國光伏上市軍團的數量很可能突破200家。
猜想4. 中國光伏從業人數將突破350萬人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早在三年前,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人數已經達到1030萬人。這家機構預計,全球能源系統的脫碳可以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并到2050年為可再生能源領域創造多達2800萬個就業機會。
在上述可再生能源領域1030萬的就業人數中,太陽能光伏行業是所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最大雇主,約占34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中國約占2/3的光伏就業崗位,相當于220萬人。
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從業人數規模增長時,煤炭從業人數卻在5年里減少了264萬人,石油與化學工業從業人員在五年里也大幅下降30%。
基于十四五期間光伏產業的規模發展預期,特別分布式(戶用)的加速發展,以及終端創新應用從業人員的增長,黑鷹光伏預期,截至2025年底,中國光伏從業人員將突破350萬人。
猜想5. 大型央企強勢進入制造領域
十四五期間,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帶節奏”者加入到光伏制造環節的產能擴張中來,其中,國有資本不能忽視。
綜合觀察,國有資本不僅大規模投資下游,而且很可能大規模進入制造環節。
黑鷹光伏從業內人士獲得消息,已有大型國有資本在探討論證大規模進入光伏制造環節的可行性。據說產能規模瞄準數十吉瓦,預一舉成為產業鏈某環節第一。
雖然類似的探討還處于“可研”階段,但從產業鏈大趨勢大變局來看,永遠不要低估央企、國企的“能力”。十四五期間,電力央企中的“五大四小”將大規模布局下游,這已經是眾所周知。類似企業整體實力強勁,如果大舉進入制造,其又有下游自身需要的呼應,可能性不小。類似去年以來出現的供應鏈卡脖子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央企進入制造領域的誘因之一。
猜想6. 光伏總市值突破50000億元
光伏十四五,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也包括,隨著平價時代到來,光伏投資邏輯徹底改變。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盤,過去的2020年,光伏概念指數整體上漲達114.40%。在過去一年中,在資本市場上,光伏幾乎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2020年,光伏出現了超過750個漲停榜。2020年7月,中國光伏總市值突破10000億;2020年12月,中國光伏總市值已突破20000億。查閱數據,一批抓住光伏市場機遇的基金表現爆棚,翻倍基金數量大幅增加。
綜合投資邏輯的改變,國家層面的定調,更多資本的進入,更多光伏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以及整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的空間預期,我們猜測,截至十四五末,中國光伏上市企業總市值將突破50000億。
猜想7. 出現市值超過10000億的光伏企業
截止目前,隆基股份市值超過4000億,通威股份市值超過2000億,陽光電源和信義光能市值一度超過1000億。截止2020年底,在100余家中國光伏上市企業中,總市值超過100億的企業達到了45家。
黑鷹光伏預判,十四五期間,隨著光伏投資邏輯的變化,投資者的整體認可,中國光伏產業中可能出現市值超過10000億的光伏企業。其中市值超過5000億的企業達到3家,市值超過1000億的光伏企業超過15家。
猜想8. “五花八門”的資本將涌向光伏
首先,中國乃至全球傳統能源巨頭正紛紛擁進新能源領域。
數天前,中國石化邀請協鑫集團、天合光能、隆基集團、中環電子等4家新能源企業召開視頻對話會,尋求合作機遇,刷爆朋友圈。更往前,中國神華公告,公司擬作為有限合伙人出資40億元,參與設立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該基金整體規模100.2億元
2020年底,“廣東高景太陽能”與珠海市國資委共同簽署了總投資170億元的光伏項目,涉及50GW的超大規模硅片項目。這家企業的背后,是巨型資本公司IDG的身影。12月7日,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成立;很快,銀華基金光伏50ETF首發發布會成功舉行。
2020年12月,隆基股份公告,股東李春安向高瓴資本轉讓價值158.41億元股份。12月28日上午,*ST海源旗下賽維電源10GW高效組件項目一期工程投產慶典儀式舉行;這標志著*ST海源正式進軍光伏領域。
此外,黑鷹光伏統計發現,截止2020年9月末,100多位頂級投資者合計持有中國光伏上市公司523827萬股股份,股份價值超過1100億元。
最新的消息是,曹德旺執掌的福耀玻璃募資46億港幣進軍光伏玻璃。
舉以上這些例子是要說明一種現象和趨勢:越來越多、越來越雜、相關或不相關的資本,將在十四五期間涌向光伏產業。一些資本的構成和背景,甚至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猜想9. 光伏“大基地”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在2020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國家能源局相關主管領導特別提到,能源局正在謀劃“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發展布局、基地示范工程行動計劃,考慮在三北、西南布局多個千萬千瓦級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動建設一批百萬千瓦級的光伏發電平價基地。
對的,是“一批”。加之地方政府的積極呼應與推動,能源電力央企、國企的積極參與,十四期間,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基地、大項目涌現出來。
按照太陽能發電網吳軍杰老師的觀察:作為承擔碳中和責任的國家隊,大型國企特別是能源國企由于身負艱巨的減排任務,此前那種玩票似的光伏電站投資規模恐怕再難入其法眼,何況項目的開發周期和流程與規模并沒有太直接的關系,甚至大項目的開發壓力和非市場風險可能還要小一些,那為什么不一把就干一票大的呢?
所以,光伏電站大基地建設,在十四五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
目前,以風光水火儲、源網荷儲兩個一體化為主的基地申報火熱。據光伏們統計,目前規劃的大型基地項目數量超過20個,光伏的儲備容量已經超過40GW。以西北、東北地區為主的特高壓配套項目規劃也十分火爆,此外,目前規劃在“十四五”期間上報的特高壓已經超過15條線路。從時間安排來看,新增的特高壓配套項目預計將在2022年之后陸續投運并且帶動光伏、風電大規模裝機。
猜想10. 分布式蓬勃發展
經歷了2018年“531”新政的打擊后,中國分布式光伏在2019、2020年又恢復了快速增長。
十四五期間,平價上網為分布式光伏大規模發展掃平了道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看好分布式光伏的投資價值,展望“十四五”,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分布式光伏將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一,按照目前的商業模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收益率可達到10%甚至30%,大部分投資人/商正將分布式光伏項目作為一個優質資產進行持有。其二,從產業業態看,未來5年分布式光伏的應用場景將極大豐富。其三,綜合各方分析,結合目前發展現狀,“十四五”分布式光伏發展規模在1億~1.7億千瓦范圍之間。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馮凱輝的分析,分布式光伏有三大發展趨勢:從規模總量上看,分布式光伏在未來電源中的占比將大幅增加;從物理形態看,分布式光伏發展呈現出分布廣泛化、多元集成化和管理平臺化趨勢,分布式光伏+儲能等形式將逐步推進;從市場定位看,分布式光伏不再是簡單的電源角色,正與市場化改革深入融合、相互促進。
猜想11. 都要和央企國企大客戶“搞好關系”
綜合目前各方信息來看,大型央企、國企將成為光伏下游電站投資的絕對主力。
比如,根據各家企業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僅七家能源央企光伏目標就達到190-200GW左右。其中,國家能源集團70-8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三峽新能源每年要實現1500萬千瓦遞增。中國華電預估“十四五”光伏新增裝機2500萬-3000萬千瓦。中廣核2000萬千瓦以上的新能源裝機。中國華能新能源規劃裝機8000萬-1億千瓦。中國大唐預計“十四五”新增光伏裝機2500萬-3000萬千瓦。國家電投到2025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2800萬千瓦。
此外,截止目前,在央企及企業簽約的13個“風光儲一體化”項目中,已明確提出建設規模總量累計為27.93GW。
這也意味著,光伏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很大程度上,其營銷必須以滿足類似上述大型能源電力央企的需求基準。
比如EPC企業,至少,此前那種以“路條”換業務的玩法,在央企動輒省企戰略合作的降維打擊面前,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同樣,那些此前以項目開發換產品銷售的制造企業,恐怕也難幸免。
對此,過去的2020年,很明顯的一大變化,就是包括晶科、華為、晶澳、陽光電源、隆基、天合、正泰等等有規模有實力的很多企業,都紛紛與大型央企、地方國企簽訂各種戰略合作協議。這顯然就正是順應市場變化的嘗試。這種力圖鎖定央企、國企“大客戶”的戰略合作模式,很可能會成為光伏行業的一種潮流。
猜想12. 出現營收超過1000億的光伏企業
2020年前三季,79家主流光伏上市企業創造了3443億的營收,同比增12.99%,以及348億元的凈利,同比增29.00%。其中,2020年前三季,隆基股份實現營收338.32億,通威股份316.78億,特變電工295.28億,正泰電器232.47億,天合光能199.26億,晶澳科技166.95億。基于部分龍頭企業截止目前的大規模產能布局,伴隨整個光伏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加之產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部分龍頭企業強烈的進取意志,十四五期間,我們估計,很可能出現年營收超過1000億的光伏企業。
猜想13. 光伏十四五繳稅超過1500億
黑鷹光伏曾經統計過,從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中國光伏企業總計繳稅超過1500億元。進入十四五后,伴隨中國光伏產業產值、整體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我們預估,未來5年,中國光伏產業年均繳稅將超過300億,十四五總計繳稅超過1500億。
猜想14. 光伏三角債問題將得到緩解
從如今的國際環境看,全球利益重新分配,國際分工重新定位。對于光伏企業而言,這既是大方向的長期利好,又是具有確定性的增長空間。最關鍵的一點,平價上網的逐漸到來正改變整個行業的投資邏輯。十四五期間,光伏逐漸脫離補貼,這無疑是個偉大的勝利。
“531”后至今,很多光伏企業依然活得很難。新能源行業龐大的“三角債”規模就是就是證明。根據光伏企業財報,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截止2020年三季度,光伏產業“三角債”規模超過2000億,甚至更高。一些企業的資金壓力及風險還在傳遞。
眾所周知,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超過千億,補貼資金缺口巨大及撥放不及時,已嚴重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嚴重影響電站投資商的生存與發展。由于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巨額應收款難以快速變現,只能將資金壓力及風險向產業鏈上游層層傳遞,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巨大的應收款壓力長期籠罩整個光伏產業。
十四五期間,伴隨補貼拖欠問題的解決,加之平價上網的到來,以及光伏投資邏輯的變化,我們先相信困擾光伏行業的三角債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
猜想15. 非技術成本將明顯下降
光伏十年發展,我們取得了諸多“第一”。但在行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光伏依然不得不面對各種風險、各種壓力、各種或隱或現的“坑”。其中,很長一段時間,“非技術性因素”是阻礙平價上網的重要原因。我們稱之為光伏發展的“五座大山”,其中包括補貼拖欠、限電問題、融資成本高企、各種稅收、電網接入費用等。
雖然近幾年我國光伏電站發電成本在不斷下降,但這幾乎都是由制造業降本增效帶來的,與之相反的是,隨著技術成本的不斷下降,非技術成本的占比卻越來越高。
不過,整體樂觀來看,進入十四五,我們相信,隨著碳中和與能源轉型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非技術性”問題無疑會被提到更關鍵的位置,就會被更快的解決。
根據光伏們的分析,細分來看,隨著央企、國企大規模進軍光伏投資領域,融資成本高的瓶頸在逐漸弱化,但也因為如此,民營企業更難在光伏投資領域與國家隊PK。
在用地成本上,隨著近兩年光伏投資重心重回西部,與中東部較高的土地價格相比,將有一個下降的趨勢;盡管國家能源局數次下文要求電網企業承擔接入成本,但實際操作中,為了趕項目并網,大部分的升壓站、線路等還都是由投資企業自建,隨著進入平價之后搶裝的結束,這一部分成本或許將有所下降。
猜想16. 寡頭格局趨向穩定
眾所周知,2020年,疫情“黑天鵝”背景下,光伏產業卻“逆勢擴張”,產業鏈各大核心環節均出現大規模的擴產。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截止2020年三季度,中國光伏上市企業的對外投資規模超過了4000億元。
雖然光伏十四五的發展預期超過以往,但大規模擴產的結局,必然還是出現大規模的結構性過剩。由此,慘烈的競爭和持續的洗牌不可避免。在關鍵制造環節,除卻強勢的新進入者,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是趨勢,寡頭市場將在十四五期間愈發明顯。
曾經有光伏龍頭企業的掌門人向黑鷹光伏判斷,十四五末期,光伏組件環節,全球將只剩下10家規模企業。
可以確定的幾點:其一,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加速產能洗牌,先進技術代替落后技術,高性價比產品代替低性價比產品,階段性的價格戰肯定出現;其二,加速企業經營分化,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將很快被淘汰;其三,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強者恒強“馬太效應”,加速光伏“寡頭時代”來臨;其四,伴隨平價上網的到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愈發明顯,由此,企業更加要比拼綜合實力。
猜想17. 目前40%企業五年里倒閉退出
殘酷的競爭和洗牌,將使很多目前市場上的光伏企業在未來五年中以各種方式離開光伏市場。
我們從“天眼查”可以看到,每年會有大量新的光伏企業注冊成立,也會有的大量光伏企業離開這個市場。“前景一片光明”這話根本不能概括整個行業發展的真實境況。就如《動物莊園》里的游戲,強者吞噬了弱者,拳頭大的打贏了拳頭小的,商業競爭極其殘酷。
十四五期間,強烈的市場化競爭,以及恒久的“馬太效應”下,除了目前市場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可能慘遭淘汰,一些現在三四線、甚至二線光伏企業也可能被淘汰出局。
有抽樣調查顯示,我國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為 7、8 年,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 3.7 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 2.5 年。在充滿活力的充分競爭下,目前很多尚存市場的光伏企業,很可能在十四五期間倒閉(注:當然,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入者)
猜想18. 儲能的度電成本將降至0.2元以內
儲能將成為光伏“十四五”發展的重要支撐,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這不僅是源于電網與消納的限制,另一方面,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搭配儲能,使其成為穩定可靠的電源形式,更是光伏本身發展的需要。
實際上,光儲融合的新趨勢已經在今年逐漸凸顯。2020以來包括山東、山西、安徽等不少省份、地區針對光伏、風電陸續提出了一次性調頻等要求,對于新能源電站來說,與儲能的結合,不僅有助于實現電力平穩輸出,同時還將進一步推動光伏實現高比例發展。綜合各方機構的分析,預計“十四五”期間,儲能的度電成本將會降至2毛錢以內,整個行業可以由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從而反過來促進光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猜想19. 傳統能源巨頭成功變身新能源企業
2020年,大量中國乃至全球傳統能源企業,預向新能源領域投注巨資,整個企業向新能源企業轉型。從投資力度以及預期規劃,我們都能看到一些老牌能源企業轉型的決心。
比如:美國能源巨頭杜克能源欲斥資4000億砸向風電、光伏等領域。西班牙石油巨頭雷普索爾計劃將可再生能源產能擴大五倍。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計劃未來十年內,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30億美元。葡萄牙石油巨頭GalpEnergía計劃到2030年,將其可再生能源的規模擴大到10吉瓦,歐洲最大電力公司之一Enel擬投資700億歐元擴大太陽能、風能業務。西班牙電力巨頭Iberdrola計劃5年投入760億歐元,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60GW.....
在國內,很多能源電力企業均加速向清潔能源方向轉型。比如,國家電投董事長錢智民就表態,到2023年將實現國家電投在國內的“碳達峰”,同時為“中國3060”樹立央企新品牌。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則表示,2025年,中國華能清潔能源裝機50%以上。
可以預期,十四五期間內,可能會有傳統能源電力企業徹底轉身為清潔能源企業。
猜想20. 不用再猜想,可以確定,每位光伏人都增長5歲,存活發展的所有光伏企業均增長5歲,光伏企業家們也增長5歲,整個光伏產業更加成熟,也更加強大,在中國乃至全球能源體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位置。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