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最熱網紅,非美團莫屬。普通消費者“漂移神父”一個自媒體帖,愣是把一個市值幾千億的大巨頭推進了風暴眼,被網民口誅筆伐“殺熟”不說,還順帶著讓市值蒸發了幾百個億。果然,衣食父母就是爸媽,輕易不能得罪啊!
在網友一邊倒的批評聲中,除了常見的奸商論、殺熟論、資本嗜血論、鼠目寸光論之外,一位網友的評論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從行業的角度提出了思考:美團會讓中國的制造業斷代!
看看這位網友的邏輯:現在滿大街都是送外賣的(當然得年輕人居多),進而導致工廠招工難,也沒人愿意去學技術,但再過若干年,這些送外賣的行將老去,體力沒了,也沒有一技之長,咋辦?所以結論是:美團不僅會引發社會問題,還會讓中國的制造業斷代!
乍看之下,有點聳人聽聞,但仔細一想,其實并不無道理。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除了吃飽肚子,就業工作成為重中之重。美團需要大量的外賣小哥,雖然福利未必盡善盡美,但一定程度上確實解決了就業問題,這點應該點贊。
美團又厲害在賺錢方便(或收入可觀),只要不怕苦不怕累,養家糊口絕對是沒有大問題的。
沒有行業門檻,收入還比較可觀,一輛電瓶車就是賺錢利器,確實讓很多年輕人動心,以至于有網友說:寧可在美團被罵死,也不想去工廠被累死。
美團不愁跑腿的,賺得盆滿缽滿樂得咧嘴笑,但與之相對應的,很多制造業工廠卻有點想哭:招不到工人了!
實體經濟代表人物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曾公開抱怨:“當下年輕人寧愿去做物業保安,寧愿去送外賣,也不愿意去工廠了,這是目前國內制造業的困境,年輕人不能老是去送外賣!”并批判“中國人,中國企業太急功近利了”。
曹德旺和這名網友不約而同的擔心就是:年輕人都跑去送外賣,中國的制造業咋辦?
我個人認為,這種擔心確實值得重視。
中國的未來,基本靠兩類企業(行業):一是科技創新類,像華為,這是萬丈高樓,需要高精尖年輕人迸發智慧,但更多的年輕人進不去;二是實體經濟,這是大頭,是根基,像德國工業一樣,需要超多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去奮斗,去貢獻。
但可惜的是,中國大多數實體企業給不起互聯網企業的工資,也給不了“工作自由”的便利,一正一負,年輕人寧可給美團當牛做馬,也不愿在工廠按部就班。
但問題是,美團雖然號稱是科技公司,但行為卻是不折不扣的“餐飲業務”和“跑腿公司”,無非也就是把飯店的飯菜通過外賣小哥送給消費者而已,和高科技其實真的扯不上關系。唯一的“大數據高科技”,目前來看也只是用來“殺熟”而已。將青春與活力交付給美團,真得能逍遙一輩子?于國家、于個人,到底有何意義?
兵強馬壯不差人的美團,其實本應該有更便利的創新之舉,承擔更艱巨的國之重任,只是,資本逐利與集體短視的雙重約束,讓它甘于沉淪,在幾千億的虛幻泡沫里開心迷失。而無數年輕人,只是這場沒有任何意義的商業鬧劇里的一批沒用的棋子罷了。
一個美團尚且如此,而當一批又一批“美團們”前仆后繼,中國制造業又將如何應對?
我想不到答案。你有什么好點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