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有一門技術傍身,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但解決溫飽是沒有問題,而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想往制造業強國發展,就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
但是我國的制造業現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就是擁有系統性制造業產業鏈相關人高素質人員,也就是說,我國的制造業不缺高學歷的技術人員,缺的是愿意干技術的人。我國相關的培訓機構也非常少,大部分技術工人都是靠老師傅帶出來的,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于制造業的人來說,只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
如今,十四五計劃和2035愿景出臺,我國勢必要向制造強國邁進的,但現在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口至少在1000萬人,沒有熟練的高級技工,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因素。
但我國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學習機械制造、動力等專業,但畢業后卻大部分面臨選擇,從事不是自己專業的工作。
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社會對技術工人認知存在偏差,覺得干技術類工作,工作環境差,噪音、氣味、臟,大部分家長也這樣的認為,不讓自己的孩子從事技術工作,因此,一些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很難吸收到生源。
在以前,技術工人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工作,成為技術工,就相當于拿到了鐵飯碗,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卻非常排斥,很多人選擇送快遞、外賣,也不去選擇制造業。另一方面,技術工需要時間沉淀,沒個三五年,根本學不到東西,再加上工資低,讓大家不去選擇制造業,畢竟大家都是要生活的。
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是時常對技術工“挑挑揀揀”,要么故意壓低工資,要么以不合格為由拒絕,因為害怕自己費心培養起來的技工,最后跳槽去了別處。造成損失。
要想讓技術工人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就要建設一種制造業的文化和制度,讓技工們有尊嚴,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技術工人的工資待遇,做好這一點,其他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