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快集團與蘇州太倉高新區進行亞太區總部及核心激光發生器項目簽約。
簽約現場,通快集團董事、中國區總裁Stephan Mayer(邁思帆)表示,通快把太倉作為亞太區總部并新建項目,是富有遠見之舉。他說,中國是通快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增長幅度遠高于全球其他市場。通快對自身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把太倉設為亞太區總部并新建項目,是通快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次簽約,通快集團把太倉升級為亞太區總部,擬將激光發生器、高頻發生器等核心產品本地化生產,并提升、整合研發中心、培訓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項目總投資1億美元。通快集團是世界范圍內柔性鈑金加工機床及工業激光器技術和市場的領導者,總部位于德國巴符州迪琴根,在全球擁有70多家子公司。作為德國政府顧問單位,通快參與發起了德國工業4.0戰略,探索未來工業制造方向,同時將最新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帶到中國。通快(中國)有限公司是隸屬于通快集團的全資子公司,2019年產值達到11.8億元。在剛剛閉幕的上海工博會期間(9月16日上午),通快集團舉辦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Stephan Mayer先生以通快集團中國區董事長的身份第一次正式與媒體見面。
2020通快工博會新聞發布會現場
在Stephan Mayer的講話中,他主要介紹了通快集團在今年疫情形勢下的業績表現。他特別提到了即使在今年,受疫情的影響下,通快還是將銷售額的10.5%用于研發,另外的10%用于了基礎建設以達到更快的客戶響應速度。通快是鈑金加工設備及激光技術的市場領導者,與其他同行相比,作為家族企業,通快更獨立于外部的股東及銀行機構,它可以把所有的收入再次投入到本公司的發展中。在Stephan Maye的講話中,他一再強調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重要,所以通快集團已經把中國作為第二故鄉,不僅僅是本地化所有的產品,而且也是本地化管理團隊。

通快中國三期項目
通快在不斷地擴大本地化規模的同時,在蘇州太倉的研發團隊也一直在擴展,本地化生產的機床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這些本地化的研發和生產,不僅僅是帶來針對中國市場更具經濟效益的產品,同時也保留著通快一直以來對高品質和創新技術的要求。除此以外,通快還實現了激光源的本地化設計與生產。除了單機產品,自動化的智能制造方案也是通快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
近幾年,通快一直在增加對中國公司的投入。從17/18財年的2400萬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到19/20財年高達8500萬的投入,通快中國一直保持著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關注和同頻率的發展。而由于中國大陸地區激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通快也開始將目光瞄到激光產業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國臺灣地區。今年9月初,有消息稱,通快與臺灣工研院、臺灣機械公會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在臺南地區建立一個激光制造中心,預計將于2021年投入運營。

通快與臺灣工研院、臺灣機械公會簽署諒解備忘錄
臺灣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不但是臺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更是開創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自1980年起,陸續衍生了包括聯電、臺積電、臺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奠定了中國臺灣IC產業的地位。對此,有媒體稱:通快在臺灣設立激光制造中心,是趁“芯片熱”分蛋糕。事實上,該激光制造中心的設立,將有助于通快進一步拓展半導體及電子領域市場應用。
公開數據顯示,德國是通快最大的單一市場,銷售額達到了6.1億歐元;緊隨其后的分別是美國(4.9億歐元)、荷蘭(4.8億歐元)以及中國(3.5億歐元)。根據通快公司公布的2019/20財年(截止2020年6月30日)業績顯示,銷售額下降約8%,至35億歐元(2018/19財年為38億歐元);訂單量下降至33億歐元(2018/19財年為37億歐元),下降幅度為11%。此番通快把太倉升級為亞太區總部,必將加大通快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有望進一步提振業績。
文稿:本刊編輯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