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好了、生活美了,大伙兒的腰包也鼓起來了。”剛剛從濰坊走訪客戶回來的“90后”小伙王金龍,談起近些年村里的變化,言語間難掩興奮和自豪。
“受疫情影響,今年日子不好過,但計劃新上的商用冰柜項目不能耽擱。設備定好了,廠房敲定后便能上馬。”王金龍是淄博浩龍廚房設備廠的總經理。在鄉親們眼里,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年僅27歲的王金龍是名副其實的“后浪”。但8年前,無論是王金龍,還是陳營村,都是另一番光景。
淄博市朱臺鎮陳營村是一個只有165戶人家的小村,不靠山、不臨河,距離鎮中心也有近10公里,種種不利條件,讓陳營人只能在地里“刨食”。
□記者魏然劉磊報道圖:淄博市朱臺鎮陳營村一隅。
圖:廚房設備生產車間內,陳營村村民正在操作激光切割機切割不銹鋼板材。
“村里的土地算不上貧瘠,人均2畝地溫飽有余,但卻支撐不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陳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金華說。
“當時年輕人都一門心思想離開這土旮旯,我也跟著村里人一頭扎進廚具廠當學徒,學技術。”王金龍說。
陳營村往北約3公里就是全國有名的“廚都”——博興縣興福鎮。早年朱臺鎮很多人都去興福鎮的廚具廠打工、跑業務,后來有些人回鄉利用家庭作坊開起廚具廠。2012年,“學有小成”的王金龍辦起了自己的淄博浩龍廚房設備廠。
雖然幾經波折,但腦子活、跟得上形勢,王金龍通過電商平臺撬動市場,實現與志高、歐詩特等大品牌的合作,產品也發展到3大類80個小類。2019年,企業銷售額超過4000萬元。
“咱們有著發展廚具產業的條件和優勢,村民外出打工大多從事廚具生產或安裝,不愁技術。”王金龍告訴記者,全村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都在從事或從事過廚房設備生產、維修。一些廚具廠家引進了先進的激光切割機,改進了廚具生產工藝,效率大大提高。
眼看著村里的廚具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李金華卻有了新煩惱。“多數加工廠延續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缺乏整體規劃。不少村民富了,可村集體收入還長期在3萬元左右徘徊。”
2017年開始,陳營村對村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對閑置院落、閑置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建成陳營村廚具產業基地,引進有實力的廚房設備企業,在水、電、貸款等方面爭取優惠政策,支持鼓勵村民發展廚具產業。經過幾年發展,陳營村備案在冊的廚具加工企業已達45家,年產值超過1億元。
“我們村還成立了陳營村工業聯合會,開展專業培訓,參加展會,共享市場、人才等信息,大小企業抱團‘打天下’。”王金龍說,如今自己也有了新方向,“繼續抓住網絡銷售,向廚房工程等方向發展”。
2019年,陳營村集體收入達135萬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全村80%的勞動力以村內就業的方式足不出村奔小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