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盈利能力較弱、產業結構層級較低……中國制造業要變強,任重道遠。
《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是衡量全球大型企業實力的權威榜單,上榜的制造業企業能夠反映一國的科技創新實力。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分析了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后發現:與美國相比,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數量規模雖增勢較快,但企業盈利能力仍然較弱,產業結構層級相對較低。
因此,應引導企業積極融入“雙循環”做大做強,以創新驅動促進企業提升質量和效益,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引導企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圖/IC photo
以量取勝vs以質取勝
2020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我國上榜企業數首次超過美國。據榜單統計,2020年我國大陸(含香港)上榜企業有124家,首次超過美國的121家,成為全球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排名前5位的企業中,第二、三、四位均是中國企業。
但量大不代表一切,從企業營收來看,我國上榜企業盈利能力并不夠強。
具體來說,一方面,大陸(含香港)上榜企業營業收入達到8.7萬億美元,雖占500強企業總營收的比重達到26%,但低于美國的9.8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平均利潤70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平均利潤41億美元,而我國大陸(含香港)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不到36億美元;美國上榜企業平均銷售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8.6%和17%,而我國僅為5.4%和9.8%。
而且,我國高利潤率企業數量遠低于美國。在我國上榜企業中,利潤率超過5%的企業有31家,其中金融企業14家,制造業企業僅7家,貿易物流與房地產企業5家,ICT企業3家,能源企業2家;美國則有75家企業利潤率超過5%,其中制造業企業達到22家,金融企業19家,ICT(包括軟硬件)企業13家,其他為零售、能源、貿易企業。
可見,我國不但高利潤率企業數遠低于美國,在制造業、ICT等領域企業盈利能力也普遍低于美國。
實力才是硬指數
如果從近年來世界500強榜單變化看,近五年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在規模、利潤等方面的增速表現,要優于美國。
對比2020年和2015年榜單不難發現:5年間,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數量增加了10家,年均增加2家;美國同期僅增加1家。在營收規模方面,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增長8228億美元,年均增速達10.71%;而同期美國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僅增長947億美元,年均增速為1.02%。
▲圖1 中美兩國制造業上榜企業變化情況對比 ,資料來源/賽迪智庫根據《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整理
在利潤總額方面,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利潤總額增加282億美元,年均增長15.76%;而同期美國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3億美元,年均增速僅為0.13%。在利潤率變化方面,美國制造業上榜企業利潤率由2015年的11.1%降至2020年的10.6%;而同期我國上榜企業利潤率由2.4%上升到2.8%。
從現實對比看,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雖整體規模優勢擴大,但平均規模及其盈利能力仍明顯弱于美國。我國企業的規模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方面,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數量為43家,高出美國上榜企業10家,比2015年的數量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2020年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高達23599億美元,高出美國上榜企業3996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實現了營收規模的反超。
營業收入上又可具體展開為兩個層面:一是平均營收規模層面,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平均營收為549億美元,低于美國上榜企業平均營收594億美元的水平;二是在盈利能力層面,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明顯弱于美國。榜單顯示,2020年我國制造業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為649億美元,而美國上榜企業總利潤高達2076億美元,是我國的3倍多。
從產業結構看,美國上榜制造業多集中在機電產品、機械設備、制藥以及食品煙草等行業;我國則主要集中在金屬產品、機電產品、車輛與零部件等行業。
盡管機電產品在兩國均屬重要的制造業上榜行業,但細分領域構成及其利潤貢獻差別較大。我國上榜企業多為家電等傳統行業,缺少醫療器械和設備以及科學、攝影和控制設備等高附加值行業。
在半導體領域,中、美兩國均有一家企業上榜,但我國上榜企業為總部位于臺灣地區的臺積電,并非大陸本土企業。在利潤貢獻方面,雖然兩國上榜數量最多的均為計算機、辦公設備企業,但在利潤貢獻度(指單個行業利潤總額占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上差距懸殊,我國為19.66%,美國則高達30.86%。
此外,我國在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與美國也有較大差距。我國僅有3家制藥企業上榜,營業收入總額為1925億美元,利潤總額為51億美元;美國則有5家制藥企業上榜,營業收入總額高達2400億美元,利潤總額高達526億美元,是中國制藥上榜企業總利潤的10余倍。
▲圖2 中美制造業上榜企業行業分布對比 ,資料來源/賽迪智庫根據世界500強《財富》榜單整理
幾點啟示
上榜的制造業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國的科技創新實力。要想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實力,加快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在企業培育上,積極融入“雙循環”,助力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我國上榜制造業企業平均體量仍弱于美國,應抓住新冠肺炎疫情的窗口期,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助力我國制造業企業繼續做大做強。
具體來說,一方面要立足國內大循環,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更好地開拓國內市場、挖掘潛在市場需求,加強成功模式和有益經驗的總結推廣;另一方面,積極融入國際大循環,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整合國內外資源,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提升企業規模,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來,在發展質量上,以創新為驅動,提升企業產品及服務質量,增強高盈利能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溢價力是提高盈利能力的關鍵。具體可分為三方面: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研發的能力,通過創新驅動,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產品的溢價能力;
二是動態分析全球質量競爭和質量需求變化趨勢,以標準群建設為著力點,重點建設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團體標準協調配套的標準群,將全球用戶滿意度作為首要標準貫徹落實到產品設計、制造以及后期服務全過程;
三是依托“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實施“知名品牌”創建活動,打造一批國際影響力較大、擁有較高質量水平、用戶滿意度高的知名國際品牌,提高全球對“中國制造”質量的認可。
▲圖/視覺中國
再者,在產業結構上,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引導企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的引領性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性,已成為各國角逐的關鍵領域。
通過對標美國制造業榜單不難發現,計算機、辦公設備、半導體以及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美國貢獻了近七成利潤。而我國在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仍存在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規模不大、關鍵技術薄弱等問題。
建議我國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遴選一批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制定相關政策,統籌推進一批半導體、計算機、生物制藥等“高精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鏈、大中小企業深度鏈接、協調耦合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