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后,我們率先打通了上下游,與上游企業的生產制造單元進行緊密溝通,并對下游用戶在卡車使用過程中的需求進行及時對接”,上海遠行供應鏈管理(集團)公司總經理趙曉陽說。該企業是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陜汽”)在長三角地區設立的汽車銷售與服務產業鏈下游企業,目前有5萬多輛重型卡車在該地區運營。
打通產業鏈條
陜汽總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是中國西北地區大型重型汽車制造企業,也是中國首批整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在海外13個國家建有工廠,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2月14日復工復產以來,工廠產能已全面恢復。
汽車制造業的產業鏈長、集群度高,勞動力、產業鏈、供應鏈、銷售鏈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任何一個零部件如果斷供都會導致整個流水線的停擺。集團公司董事長袁宏明說:“我們采取‘2+1’的產業鏈布局,即兩個主供、一個副供,幾乎沒有依賴國外的產品,發動機、變速箱、車橋、車架、駕駛室都是我們自己來生產,所有的產品分布在國內不同的省份。”完善的產業鏈保障使得陜汽實現了高效協同復產復工。
陜汽的重型卡車產能逐漸恢復后,對零部件廠商的拉動效應也非常明顯,為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重點工程建設以及物流運輸業發展都提供了強力支持。陜西華臻車輛部件公司是陜汽產業鏈上游產品供應商,該公司總經理顏峰說:“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整個產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恢復速度非常快,4月份同比數據增長了18%。”
2020年5月17日,江蘇省海安市白甸鎮升輝機械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趕制國內外的建材裝備訂單
與此同時,陜汽致力于創新和技術升級,新開發的純電動輕卡也已進入市場,其無人駕駛技術搭載全新電控平臺也將于2020年下半年亮相。
陜西不僅培育了一批汽車龍頭企業,還打造了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集約化的超級汽車產業集群。早在2003年,比亞迪就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如今,比亞迪在整車制造、模具研發、車型開發、新能源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比亞迪西安也成長為公司在西北地區最大的制造業基地。5月19日,比亞迪官方表示,搭載高安全、長續航、長壽命刀片電池技術的比亞迪漢EV將出口歐洲。
進一步推進開放舉措
在國內汽車產業鏈企穩回升的同時,落戶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也于2月10日全面復工復產。
特斯拉中國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介紹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目前生產順利,預計2020年6月就可實現周生產4000輛Model 3的目標。這意味著實際產量將超過一期超級工廠年產15萬臺的設計產能。目前生產Model Y的特斯拉上海工廠二期廠房也在建設中。
在全球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特斯拉卻實現了盈利,這與其良好的銷量密不可分。2020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生產了近10.3萬輛電動車,交付約8.84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33%、40.3%。特斯拉在其一季度財報中表示,這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好的第一季度產銷成績。
作為中國放開汽車業外商投資股比后的第一個外商獨資汽車生產廠,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曾跑出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
“重大產業項目對保持產業投資穩定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呂鳴介紹,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梳理了特斯拉項目推進過程中好的做法,總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舉措。未來將圍繞招商策劃、審批改革、企業服務等環節,進一步推動重大項目招商、落地和建設,讓“特斯拉速度”成為“上海速度”的常態。
為了把特斯拉審批模式復制推廣到所有在臨港新片區落地的投資項目,3月12日,臨港管委會公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全面深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僅2020年第一季度,新片區簽約落地的科技制造業項目投資額就超過了713億元人民幣。
作為外商投資的熱土,上海一直是全國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數量最多的城市。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新增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5家。
4月10日,上海還公布了《本市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若干措施》的通知 (簡稱“24條”)。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副主席蔣穎表示,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從法律框架上做了準入門檻的突破,解決了外資企業能否進來的問題;“24條”則更多地解決了企業落滬后的發展問題,比如人才如何留下來、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等,更注重解決外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
為不斷提升外商投資服務能力和水平,給全球投資者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上海還設立了“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平臺”,已上線的2020版《上海外商投資指南》,選取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中的九大產業重點推介。
制造業產業優勢吸引力依舊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當前,中國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制造業全面復工復產,帶動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確保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中國制造業的強大韌性,不僅給世界經濟重啟帶來了信心和希望,也讓一些歐美企業看到,中國的制造業已具備了“大市場、大基建、全產業鏈及人才紅利”等產業優勢。
以新能源車為例,當前中國擁有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最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20萬輛,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在今年兩會期間的“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苗圩就表示,下一步主要在三個方面繼續發力:在供給側,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開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在需求側,鼓勵換電模式的發展,鼓勵地方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使用新能源汽車;在使用側,工信部將繼續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實現互聯互通。持續的政策利好,有望帶動疫情期間的新能源車銷量企穩回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中國上下游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優勢也是吸引包括跨國公司及本土企業的一大優勢。仍以汽車產業鏈為例,整機廠商的一級供應商在中國都可以找到;動力電池從上游的材料、到中游電機電控等部件、再到下游需求,基本實現全產業鏈覆蓋。這種優勢是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或者規模偏小的發達經濟體所不具備的。
中國在軟硬件基礎設施方面形成的“超級網絡”也有助于提升企業整體的運行效率。中國高鐵等基礎設施優勢仍在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底,高鐵運營里程已經超過3.5萬公里,約占到全球高鐵網的70%。與此同時,包括5G在內的“新基建”在中國的布局,也將助力產業升級、帶動創業就業,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巨大的人才儲備和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也使得中國從傳統的“人口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弗里曼指出,中國經濟近20年突飛猛進發展得益于高等教育,讓中國在科學與工程方面具備比較優勢,使從事電子商務和5G網絡技術的中國領軍公司大獲成功。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4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申請專利數5.9萬件,居全球第一位,占比22.2%。這都為中國制造業進一步轉型升級、走向高附加值制造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業強大韌性正在助力后疫情時期的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逐漸復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