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其中民營制造業企業是重要主體。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科創板已上市的52家制造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占75%。但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民營制造業的新增貸款規模卻與其在技術創新中的比重不相匹配。
“民營制造業的新增貸款規模與其在技術創新中的比重不相匹配,融資難制約了民營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并已影響到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表示,民營制造業融資難主要體現在,間接融資方面,銀行“不敢貸”“不會貸”,“不會貸”是因為銀行過度依賴抵押擔保,審貸標準中對知識產權等“軟信息”關注不夠,貸款期限與技術創新周期不匹配造成“不會貸”。
直接融資方面體現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規模上“不夠投”,投資期限“不夠長”,投資類型“不夠專”。為此,王會生建議:首先,在平等協商、相互自愿的基礎上,鼓勵國有資本以相對第一大股東的比例參與民營制造業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股權架構、法人治理結構上向非公資本傾斜,推動混改,從所有制上破解“不愿貸”的難題。加快建立并利用跨政府部門的大數據共享平臺,遴選出優秀的民營制造業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名錄庫”,并定期更新。對入庫企業實行差異化信貸考核標準,從機制上破解“不敢貸”。
鼓勵優質產業投資基金合作,發起設立“民營制造業企業投貸聯盟”,逐步擴大“產業基金+銀行貸款”的合作規模,從商業模式上破解“不敢貸”。此外,商業銀行要設計出適應民營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特點的信貸產品,匹配貸款期限與技術創新周期,破解“不會貸”。同時,從支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入手,還要加強政策落實力度,通過多種手段傳導壓實各級責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