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紅主播剛剛推薦了一款產品,制造商立即將這款產品上架,并應對隨時可能的訂單變化。這不僅需要制造企業自身的快速反應,也需要上下游產業鏈全部自主協同。
這樣的場景,在制造業領域已經不再是“預演”。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將設計、銷售端與生產端的數字化管理相互打通,將消費者的精準需求傳遞到上游制造企業,制造者能夠更加精準地對話消費者。
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最早于2012年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根據GE的定義,工業互聯網是實現人、機、物全面互聯化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
工業互聯網是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制造業,以數據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共享及優化配置,有助于破除中小企業發展困境。
C2M模式重塑供應鏈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中也看到一些“機”,如比亞迪實現了一次由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到全球最大量產口罩工廠的華麗變身、火神山僅用10天就實現了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的美麗神話、一大批醫療物資生產以及需求與物流信息發布對接平臺的涌現……
這些新一代技術的應用、新模式的孵化、新業態的涌現使得經濟社會沒有因物理隔離而停擺,相反,更是點燃了全社會對信息網絡、數據處理能力的需求,刺激了新基建的神經網絡。
對相當一部分外貿企業來說,卻有著另一番刻骨銘心的經歷。當前,外貿企業面臨著在手訂單取消、延期等情況,新訂單簽署也非常困難,對此,越來越多的外貿型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調整策略,將開拓內需市場、拓展新型消費置于首要考量地位。
然而,對外貿企業來說,出口轉內銷看起來很美好,但也面臨著重重挑戰。例如,國外產品更新換代頻次不高,功能也相對簡單;外貿訂單習慣于賺差價、以量取勝,而國內從產品到服務、運營已經一體化,企業需重建品牌和渠道。
伴隨互聯網領域消費行為的變化,消費升級與智慧零售正悄然到來,催生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個性化生產模式,即C2M(用戶直連制造)模式。這對外貿企業來說,傳統的總代、省代、終端門店等中間環節也可以省去,將消費者的精準需求傳遞到上游制造企業,制造者能夠更加精準地對話消費者。
突如其來的疫情下,不少中小企業驀然發現,原本寄望于外遷工廠等方式來降低人力成本并非最優解,反而是那些生產制造環節數字化走在前列的企業,在疫情到來時能夠更快地化解壓力,率先迎來復工復產;隨著數字化經濟發展的逐步推進,企業尤其是不少中小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態度,正在發生著從冷眼旁觀向主動擁抱的變化。
數據驅動價值創造
一邊是企業上平臺的意愿增加,一邊是現實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可能。
一直以來,技術改造的投入成本,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在轉型升級上進展緩慢的最大痛點。但如今,借助工業互聯網的信息化、數據化手段,這個問題或許也將得到更好解決。
過去,技改往往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投入,而工業互聯網可以像逛淘寶網一樣,既可以全流程改造,也可以從一點切入、從比較輕量化服務開始,幾萬元就可以開始嘗試,投入的壓力小很多。
工業互聯網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平臺,還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并且扮演著信用平臺與社會管理的角色。
對企業自身來說,通過工業大數據將構建一個巨大的“工業信用體系”,通過工業大數據的分析,讓供需雙方的關系變得透明,并借助工業互聯網數據傳輸的敏捷性、準確性、及時性等特點,引導市場快速進行要素配置。
通過工業互聯網對生產環節的各要素進行信息化和數據化處理,精準刻畫企業經營行為、評估企業資產狀況變為可能。比如設備是空轉還是負載生產,通過分析可以評價一個工廠真正的產能,有了生產經營中的真實數據,又可以為融資租賃提供新的服務。
在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一批企業通過對消費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催生出一批數據驅動的新商業模式,而在工業領域,工業互聯網使數據在采集、分析和應用方式上發生深刻轉變,為創造價值開辟了廣闊空間。
數據正成為制造企業新的生產要素。今年4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被寫入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其他生產要素并駕齊驅。
傳統制造邁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從長遠來看,對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上云上平臺”也是邁向價值鏈高端的必經之路。
實現智能制造、機器換人并不只是出于成本考慮的,而是因為人的經驗有差異,借助經驗沉淀為知識并固定下來,可以保證生產的穩定性,對精密制造來說,提高生產良品率、提高生產質量往往是花錢也買不回來的。
過去,老師傅經常要跑到城鄉接合部的工廠現場,而現在通過8K高清視頻傳輸以及AI輔助,員工坐在家里、CBD大樓里就可以遠程協作。對中小企業來說,再不作出改變,可能面臨無人可招的窘境,畢竟,90后和未來的00后不愿意進入傳統制造業,這倒逼企業必須作出改變,以他們愿意的方式來操作,例如通過手機移動化作業。
正如疫情面前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面對工業互聯網的轉型大潮,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可以作壁上觀。
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還將催生產業鏈集聚協同,單打獨斗的“孤島型”制造個體生存更為艱難,這意味著傳統企業也必須把自己融入到產業互聯網構筑的生態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產品設計等都在其中協同互助,催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
在南方日報、南方產業智庫的廣東工業互聯網調研中了解到,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非常明顯,一些平臺企業就表示,對工業互聯網需求最迫切的,是中山、惠州、佛山、江門等傳統制造業大市。
廣州、深圳等地制造企業,受制于土地成本因素,選擇將制造業環節外遷,留下總部經濟、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在這個過程中,生產、銷售“兩地分居”,生產因為利潤薄、附加值低而不被重視。但借助工業互聯網,原本承接了廣深制造業的區域,因生產環節的重要性地位更加凸顯,這也有助于推動區域平衡,加速廣東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
沒有沒落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在過去的高速增長中,國內留存了巨大的存量,一二三產業傳統中小企業都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間,即便是農業產業,也都在通過科技賦能,通過物聯網和智慧物流等現代產業要素的融入,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流程合理化和全鏈條管理帶來產業升級。這也是工業互聯網帶給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思路。
眾所周知,“微笑曲線”是從價值鏈角度對傳統產業形態的形象描述,曲線左側為研發和技術,右側為品牌和營銷,中間的低洼部分則為制造。一般來說,研發及品牌營銷相對制造環節更能體現價值鏈的高端和利潤,而制造環節、特別是代工則利潤微薄。如今,生產端和消費端、品牌端將深度融合,柔性化、個性化的生產在重塑企業的設計、品牌,從這個角度而言,“微笑曲線”被進一步拉平。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