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轉變,業內人士稱未來制造業將會大規模流出中國,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受到撼動。
眾所周知,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這個詞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商品標簽上。從去年起,關于中國制造業的流出的消息層出不窮,比如中國部分工廠開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更是讓中國制造業舉步維艱,工廠紛紛停產停業,專家預計會有20%-40%的科技制造業將會流出中國,難道中國引以為豪的制造業要開始走下坡路了嗎?
不可否認的是這次疫情的確對制造業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不久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呼吁在華美國公司考慮把中國工廠遷回國內。關于轉移資產包括工廠,設備和基礎設施都將由美國政府承擔。同時日本政府未來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也出資22億美金鼓勵日企撤離,幫助日本企業將海外生產據點撤回日本國內。近年來中國人力等各方面成本上漲,日本提出“中國+”的策略,將生產據點分散開。
中國經濟遭遇挫折,但制造業并不會移出
因為疫情的影響,中國的制造業確實停工了較長的時間,好在現在國內疫情迎來“春天”,大部分企業正在復工恢復生產。但是在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的生產環節相互依賴度非常高,國外的疫情還在持續升溫,雖然中國開始復工了,國外又開始停工,一環扣一環從而導致中國部分企業恢復較慢。簡單來說就是,國內國外哪個環節出錯了,其他地方都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在全球疫情真的過去之前中國的生產很難恢復。
但是制造業并不會因此大規模的轉移,關鍵就在于中國制造業超強的供應鏈網絡。中國現已具備十分完善的工業體系,擁有著聯合國所有工業分類,其中包括39個工業類別,191個中等類別和525個子類別。而且,中國不僅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還擁有最大最全的基礎設施。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道路、鐵路、港口等物流設施。中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4.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港口就占了七個。
關于制造業的轉移地點主要是東南亞和印度。首先東南亞的如菲律賓、印尼群島國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制造業的集聚效應起不來,雖說東南亞陸地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但是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就制造業來說,只有越南和泰國有實力與中國競爭。
雖然反全球化的趨勢正在逐漸蔓延, 企業經營者們正在想辦法解決“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的風險,雖說未來還會面對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是中國制造業多年來打下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輕易改變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