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逼停”越來越多的歐美汽車企業,亞太地區的電子、芯片供應商產能也受到限制。外媒評論稱,相比此前的中國工廠停產,目前疫情大范圍肆虐給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帶來了更為全面的沖擊。一些分析人士表示,逐漸擺脫疫情的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制造業避風港,從而加速產業轉移。但也有觀點認為,在全球經濟高度相互依存的情況下,海外疫情嚴重化將再度“反噬”中國經濟,使其面臨新的風險與挑戰。
汽車、芯片、液晶面板……都陷入停產
路透社稱,目前歐美已經成為全球疫情新中心,制造業停工停產難以避免,汽車產業尤其受創。3月16日,標致雪鐵龍宣布關閉歐洲的所有工廠至3月27日;17日,大眾宣布將關閉其歐洲大部分工廠;總部位于意大利的菲亞特克萊斯勒也宣布在歐洲大部分工廠至少停產至3月27日。美國當地時間18日,美國汽車工業協會宣布,已與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即通用、福特和菲亞特克萊斯勒達成協議,關停部分工廠,這導致約15萬工人暫時失業。19日,特斯拉宣布從24日起暫時關停其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和紐約工廠。據統計,全球關停或計劃關停的汽車工廠已超過100家。
《日本經濟新聞》稱,最初中國工廠的暫時停工已經給全球供應鏈造成了混亂,而現在被卷入停工浪潮的國家進一步增多。韓國三星、LG、海力士的國內工廠停工,導致存儲芯片、電子元件、液晶面板的生產陷入停滯。德國《經濟周刊》稱,受影響較大的還有歐洲化工、機械制造、醫療器材等行業。
中國或面臨“二次沖擊”
彭博社稱,由于疫情發展,全球供應鏈正面臨從根部到頂端的全面關停危機。美國銀行全球經濟部門的一位高管稱,這類似于“一場逐步擴散的自然災害”,相比此前中國工廠關停,現在中國以外工廠的關停似乎給全球制造業造成更大打擊。報道以美國蘋果為例稱,中國供應商的重新開工一度讓其生產前景轉向樂觀,但實際上,蘋果還要向韓國、馬來西亞乃至歐洲供應商采購零件,現在這些供應商紛紛停工,導致蘋果遍布全球的供應體系仍局部癱瘓。而且中國工廠的生產也受到其海外伙伴停工的影響。比如中國車企也將因其全球同業的大面積停工而面臨“二次沖擊”。
此外,歐美停工也會影響中國企業訂單,比如手機、電視機等產品目前處于停滯狀態。許多工程項目也已停滯。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2日稱,原本被稱作“世界工廠”的中國,在今年一二月份里的經濟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隨著歐美大批企業停工,中國工人在恢復生產之后制造出來的機器零部件,恐怕難以找到買家。但在醫療物資方面,全球其他國家停工停產反而有助于增加中國訂單。專家認為,中企是否受到歐美停工影響,關鍵要看接下來兩個月。因為中企一般會有兩三個月零部件存貨。
日媒:中國有望最先擺脫危機
“中國是希望”,德國《焦點》周刊22日稱,現在全球經濟的唯一好消息是中國逐漸戰勝疫情,經濟運轉越來越好。作為全球經濟鏈中的核心部分,中國發揮最主要的作用。中國復工給國際企業減輕一定壓力。《日本經濟新聞》稱,目前情況看,最先暴發大規模疫情的中國有望最先擺脫危機,其國內制造業也將率先復蘇。有業界分析認為,這可能進一步推動一些投資者將工廠轉向中國,從而推動全球制造業結構的變化,但也有經濟學家警告說,中國制造業仍面臨新的危險,原因是其工業生產也依賴其他國家零部件供應,在疫情蔓延情況下,中國相關上游原材料、中下游制成品的生產成本將顯著上升,甚至也將面臨“斷供”風險。在全球產業鏈高度相互連接,且長度及復雜性日益延伸的情況下,似乎很難有國家能置身事外。
有分析認為,疫情危機帶來的教訓,將推動中企在生產布局、技術開發方面采取更積極舉措,特別是在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加強投資,打破外界壟斷而增強獨立性。以半導體為例,晶圓、光刻膠等原材料市場份額基本為日本壟斷,而在內存、面板領域,韓國電子巨頭則占據50%—75%的份額。在以上領域,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技術和產品競爭力仍顯薄弱,甚至存在無法自主化的“盲點”。疫情暴露問題,中國制造業在做大做強方面還面臨艱巨任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