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媒體中心(省級全媒體)抗疫復工重振經濟特別報道
“穩就業”在“六穩”之中居首位,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新型肺炎疫情的暴發,在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巨大風險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首當其沖者就是廣大中小企業。制造業中小企業作為其中主力,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我國不僅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也是制造業就業第一大國,保持制造業穩定是當前穩就業的關鍵。疫情進一步顯露了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我國目前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1808萬家,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9.80%。共吸納就業人數達到2.33億,占全部企業數吸納就業人數的79.40%。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制造業中小企業作為其中主力,更是撐起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半邊天”,而這些企業,尤其是疫區的中小企業,正是疫情影響的“重災區”。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外部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2019年經濟增長明顯下滑,從一季度的6.4%回落到四季度的6.0%,2019年債券違約數量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而這場疫情讓他們雪上加霜,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近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了一份《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及對策建議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參與調研問卷的6422家中小企業中,其中,38.9%的中小企業反映影響嚴重,經營暫時處于停頓狀態;29.43%企業反映影響特別嚴重,將導致虧損;18.13%的企業反映經營勉強維持,說明86.46%的企業受到較大影響。不少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用工企業,本身就面臨著經營困難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壓力,由于難以復工,訂單無法完成,造成的損失將更加深遠、影響更大巨大。一些民營制造企業進入了生死時速,現在網絡上出現公司開始裁員、降薪、停薪、欠薪的現象。許多中小企業一旦撐不過此次疫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穩就業”將何從談起?科學復工復產是當前主要任務面對疫情,各地目前都采取了嚴防死守的態度,應當說,其中很多付出都是必要且可敬的,但有些地方疫情防控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的嚴重問題,一方面,當前一些疫情并不嚴重的地方仍然沿用疫情初期的嚴格防疫方式,實行嚴格封閉式管理,另一方面,一些疫情較輕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嚴重地區措施,不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將疫情防控措施無限擴大化,經濟發展基本停滯。從目前全國各地的疫情來看,多數地方新增病例連續減少,相當一部分地區已經是多天零增加。因此,疫情較輕的地區,要把重點轉向組織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尤其是防控措施過度、對企業復工復產采取過度嚴厲措施的地區,要調整防控策略,引導組織企業復工復產。復工才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預期、穩投資。防疫是硬任務,發展是硬道理,不斷尋找防疫與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這是城市應有的態度。復工首先要復興制造業復工要把制造業作為重中之重,首先由制造業的地位與作用決定的,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是工業經濟的主體、國民經濟的基礎、服務經濟的支撐,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競爭力最為直觀的體現。只有擁有強大的基礎制造業,我國的服務業才有發展的根基。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是依靠居民收入來支撐的,如果制造業不強的話,建立強大消費市場則似無源頭之水。從某種意義上說,穩住制造業發展,就能穩住實體經濟,穩住信心和預期。抓住了制造業與科技創新,就能保持關鍵領域的強大制造能力。因此,經濟發展各個方面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制造業。制造業強則國強,制造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是否強大的標志,歷史已經證明,沒有強大制造業做后盾,所有的經濟繁華可能瞬間都會變成泡沫。穩制造業就是穩就業“穩就業”在“六穩”之中居首位,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穩就業的本質就是穩經濟,穩發展的核心就是要穩企業。
雖然服務業已成為我國就業增長的新引擎,但服務業就業比重的上限取決于其貿易服務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這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還較薄弱,服務業新增就業多集中在面向國內消費的生活性服務業。當制造業高度發達或生產性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相當強大時,一個經濟體才能創造出與之相匹配的生活性服務需求,因此,“穩就業”需要堅實的制造業作為支撐。此外,制造業可以創造更多穩定、長久的就業崗位,對于增加居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有重要意義。2018年以來,我國城鎮地區調查失業率處在5.1%以下,城鎮地區調查失業率水平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7%,也低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5.5%的平均水平,其中制造業功不可沒。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就業人員已超過一億人。其中城鎮制造業就業人員約8000萬人,約占城鎮就業的20%,是提供城鎮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我國不僅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也是制造業就業第一大國。在當前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應更加重視發展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積極推動中小制造業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保持制造業就業穩定,對于穩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政策密集出臺 企業積極尋找商機疫情當前,連日來國家多個部委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各地政府出臺了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措施,對生產經營出現困難的中小企業提供援助,重振了企業和員工掙脫疫情影響的信心。疫情暴發后,一些實體企業通過調整經營策略,尋找創新性的運營模式以及辦公模式,并在危機中尋找新的商機。可以預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大健康產業不斷壯大,疫情倒逼線上辦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的應用不斷深入。目前全國數百個城市超千萬家企業組織采用釘釘健康打卡和在線課堂等產品,滿足遠程辦公、教育、醫療等需求。“線上買菜”變成了這個特殊春節假期的主流,購買需求大幅增長,場面異常火爆。除夕至初三,京東到家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 540%;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 321%;今年大年三十,叮咚買菜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00%。疫情“宅經濟”下,游戲需求率先火了,泛娛樂活動也興起了,既包含影、視、音、游等等狹義的娛樂活動,也包含閱讀、學習等自我提升,還有各類健康管理項目。電商,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線上項目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短視頻,游戲、電影和新媒體等領域的消費需求增加和商業模式改變,都在帶動本行業發展的同時助力了整體經濟的回升。
疫后制造業“危機企業”該如何重振?疫情的爆發,可能成為壓垮融資本身就較為困難的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參與調研問卷的6422家中小企業中,近67.69%的企業反應營業收入減少;21.61%的企業無法及時償還貸款等債務,經營資金壓力加大;86.22%的企業賬上資金無法支撐3個月以上;33.73%的企業資金支撐不到1個月;只有9.89%的企業反映可以支撐半年以上。造成企業經營危機的原因很多,以致于企業運轉舉步維艱。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現金流是生命線。中小企業需審時度勢地判斷疫情對經濟與產業的直接影響,消費需求變化、進出口狀況等情況,對原有的生產經營計劃進行適當調整。企業需極盡全力地降成本,開源節流,保持一定現金流,組織員工達成共識,盡可能降低疫情危機所帶來的威脅和損失。對于中小制造企業而言,所有的經營活動均圍繞著產品和訂單運轉,在有訂單的前提下,借貸的運營資金使用效率最高,但企業每次借貸為總量借貸,如果并不需要采購原材料的時間段,資金總是閑置的,將資金閑置成本累積到全年,對中小企業可能是不小的數目,如果可以對資金進行精細化管理,財務成本將大大降低。一些中小企業運營模式落后,如果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節約人工成本,如為了提升企業采購工作,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都會借助ERP中的采購管理模塊來優化企業采購流程,減少采購浪費、增強盈利能力。此外,如何通過供應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提高庫存的周轉率,如果通過訂單反向操作使得平均庫存接近于零庫存,不僅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危機企業結構重組,需要抓住企業債務危機的本質,迅速有效地找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砍掉負累產業,實現債務剝離,激活主營業務造血功能,讓企業逐步返回正常得運營軌道,這需要在留有操作空間的時間節點上制定出正確的債務危機應對預案,需要頂層戰略設計,企業重整后“由原有的5000多人精減至1500人,依靠設備和技術的更新,企業大幅提高工業自動化水平,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這些都是企業戰‘疫’的底氣。”,由于產品過硬,他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定的項目落地仍在洽談中,并未受疫情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