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產業不僅僅是激光,它是一個產業鏈,涉及到光機電的各個方面。我們平時看到的一臺激光加工機械,它其實是由十多個甚至數十個配套元件組合而成的。我國在激光配套產品方面,從無到有,到現在遍地開花,真是得益于眾多企業的辛勤努力。從事配套產品的企業,不要以為自己是“配角”,事實上你們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基石,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基本支撐。
今年,在LMN Awards 2019 中國激光行業貢獻獎上,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林學春研究員榮獲了中國激光行業杰出人物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激光就是先進制造領域的一把利器,對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先進制造業的水平,體現著綜合國力的強弱。
林學春作為半導體研究所全固態光源實驗室的領路人,他的勤奮、刻苦和執著在半導體所有口皆碑。他立志獻身于祖國的科技事業,對科研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和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他在高功率全固態激光器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顯著的成績。29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他最感謝的是他的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導師不僅教給他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教會他如何做人。
林學春從在物理所攻讀博士學位起,他就致力于高功率全固態激光器的研制。
2005年,博士畢業后來到半導體所科技處工作剛剛一年的林學春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籌建全固態光源實驗室。
2006年研制出的工業級3kW全固態激光器是林學春的標志性工作之一。實驗中總是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給本來就時間不充裕的他很大壓力。
從無到有,往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創建初期,林學春白天被科技處各種事務性工作填得滿滿當當,研究只能放在晚上做。大功率激光器實驗危險性很強,水、電、光都集中到一個很小的區域,稍不留神,水濺出來會有災難性的后果,看不見的激光射出來會把鋼板燒個窟窿。
“不是水冷機就是電源,或者是激光頭出問題,那會兒經常一做實驗就做到凌晨,在桌子上趴著睡一兒,然后直接去科技處上班。”3個月后才最終攻克難關,研發出了3kW全固態激光器。所里的人都知道林學春很“拼命”,也許正是這份“拼命”成就了他在業界的不俗成績,也許正是他的無數個“熬夜”給與了他在成長路上的不斷超越。
危險,林學春不怕,但讓他苦惱的是,如何才能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他把激光器部件一個個拆開,反復對比每一個參數,認真設計每一個步驟。跨越了鴻溝,成果接踵而至。實驗室相繼突破3kW、4kW、6kW和8kW激光輸出,縮短了與國際上該領域的差距。
近年來,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林學春及其科研團隊以“工業應用需求”為導向,研制出一系列工業化高穩定性、高可靠性激光器及其裝備,廣泛應用于激光焊接、表面處理、精細加工和激光醫療等領域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林學春及其科研團隊研制的高穩定性全固態激光器被中國計量院作為標準光源,對國內的功率計進行標定;開發出國內領先的1000W準連續(90ns)全固態激光器,用于船舶的除漆除銹等行業;研發全固態高能量脈沖(12J/脈沖)激光器可以對金屬表面進行毛化,使載貨重軌能在雨雪等惡劣天氣下正常行駛;研制出的工業用1~5kW高性能系列化全固態激光器于2010年成功與江蘇省丹陽市天坤集團簽訂成果轉化協議,直接為研究所帶來了2000萬元的現金收益。這項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汽車、船舶、航空、鐵路等對國民經濟起舉足輕重作用的材料加工領域,對盡快扭轉我國在先進制造領域關鍵成套裝備基本依靠進口的局面,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為民、創新報國、研以致用是林學春一貫秉持的基本理念。他曾說過:“我最大的科研夢想是自己的成果能被應用,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有人問他做科研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林學春的回答是:“要攻克科研難關,一定要有銳氣、有血性,要不然過不去的。我認為我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只有拼死勁、肯努力,下狠功夫才有可能成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