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畢生致力于激光陀螺技術的科研攻關。盡管世間已無高伯龍,但人們贊譽他是“一束永不消逝、至純至強的激光”。
“國之重器,須以命鑄之。”激光陀螺是高新裝備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48年前,錢學森將激光陀螺的技術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人。在以高伯龍為代表的幾代國防科大人接力拼搏下,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高伯龍就像一束足夠強大、足夠純粹、足夠絢麗的激光,聚焦使命,義無反顧。
像激光一樣執著專注。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發光,而激光則具有定向發光、方向性好的特點。從事科研工作,也需要這種精神。重大研究成果往往難以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量變積累的過程。越是科技創新要求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潛的功夫。據統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從立項到結題的研究時間平均為11.4年。如果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往往挖不到“真金”。高伯龍把國家的選擇當成自己的選擇,帶領團隊刻苦攻關、默默堅守近半個世紀,奏響了一曲自主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昂樂章。
像激光一樣純正純粹。普通光源發射的光子波長不同,不同波長對應的顏色各異,而激光波長基本一致,是一種顏色極純的單色光。這種純粹和高伯龍的人格極為相似,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沒有庸俗、茍且、貪婪等字眼,也找不到“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半點影子。他治學嚴謹到幾乎不近人情:當博士生導師33年,從他名下畢業的博士只有14人,而且大部分沒有按時畢業。他生活儉樸到安于溫飽:“穿著5塊錢的背心,干著上億元的大事”“很少按時吃過飯,有時甚至一天只吃兩頓飯”。“驅馳名節重,淡泊素心存。”人要想真正在科學上干出一番事業,物質刺激不出來,虛名捧不出來,只能憑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科技創新的興趣,靜心篤志、潛心研究“鉆”出來。
像激光一樣聚焦能量。與太陽光相比,激光的亮度是太陽光的百億倍,而且聚焦一點可產生上百萬甚至上千萬攝氏度的高溫。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科研條件非常落后、國際上技術封鎖嚴密的情況下,高伯龍咬定青山不放松,堅信“別人能干成的,我們也一定能干成”,克服了一個個常人無法想象的難關,創造了激光陀螺技術領域里的“中國精度”。當前,我軍建設正處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期,加快軍事斗爭準備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高水平科研隊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登山的保險繩,決不能交到別人的手里。”軍隊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樹立雄心、奮起直追,堅定不移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始終保持敢為天下先的志氣和“日日行,不怕千萬里”的信念,努力把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新時代強軍事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