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的激光武器到底能不能摧毀導彈,進攻型和防御型激光不一樣。結合現有技術來分析。以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看,美國實驗功率最大的機載激光,就是由波音747改裝的YAL-1進攻型機載激光武器系統(ABL)。它使用化學激光,747所攜帶的化學藥劑可對脆弱目標進行50左右次攻擊,但對堅固目標只能打30左右次。
它是先用紅外探頭探測到目標,然后發射低功率激光照射目標取得精確數據,最后發生高功率激光摧毀目標。但與導彈攔截相比,它起碼有幾個不足之處:
一、射程有限。目前實驗中ABL有效摧毀距離僅100多公里,達到設計指標后,也不過300公里(對付液體燃料目標)至600公里(對付固體燃料目標)。
二、探測手段不夠。它的紅外探頭目前主要是發現助推段的彈道導彈,此時紅外特征強烈,目標也大。但想發現中段無動力飛行的的彈頭,就困難了。
三、威力不足。ABL是兆瓦級(千千瓦級)的,它現在只能對付較脆弱的目標,比如敵導彈助推器殼體。如果敵彈頭采取加固防熱層甚至反射層,再加上高速自旋(這會讓激光不能連續照射同一點),ABL就無法摧毀彈頭。
以上缺陷使之只能對付處于助推段的戰術彈道導彈,比如這次實驗中攔截的類似飛毛腿的短程導彈。它現在肯定對付不了洲際彈道導彈,后者不僅速度快,而且ABL載機也完全沒有可能也沒有時間抵近到敵洲際導彈發射陣地數百公里處在其助推段進行攔截。洲際導彈進入中段及末段飛行時,ABL的火控系統精度和激光威力尚無法滿足攔截超小、冷卻且堅固彈頭的要求。
相比之下,目前用于末段攔截的反導導彈已經很多,而中側面攔截的反導導彈也正在進行實用化階段。顯然,激光武器在此方面尚不能與之相比或取而代之。
當然,這只是目前這種唯一的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缺陷,未來隨技術水平提高,激光攔截系統的功率和火控系統的精度必將有飛躍式的發展,激光攔截導彈實現實用化只是早晚的問題。
但是這是中遠期未來的事。而且未來最有前途的,還不是這種機載激光武器系統,而是天基的進攻性激光或粒子束武器系統。攔截洲際導彈,激光武器必將是天基部署。
所以幾千千瓦的大功率戰略激光都無法作為進攻武器去摧毀助推段的導彈,導彈又何懼大氣層內的幾百千瓦戰術激光,所以戰術激光只能發揮發射成本低、反應迅速的優勢。去做好防御工作,使對方發射的戰術導彈失效或導引頭失效,當然需要戰術導彈沒有采取反激光措施,但至少能摧毀一部分的導彈。但是戰術防御激光遇到大雨、大雪、大霧天氣飛機就不能作戰,受射程和功率制約非常厲害,在戰斗值勤時間上也要大打折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