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您怎樣理解“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之間的關系?
馬新強:首先,我想兩者并不是彼此割裂、水火不容的關系。新動能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新的,大多數新產業和新技術脫胎于傳統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離不開汽車工業現有的技術基礎和制造能力;新一代信息技術離不開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發展;高端裝備指導又必須要以鋼鐵、機械等傳統工業為基礎。其次,有些環節是不破不立,比如思維觀念,發展方式和動力等。
長江日報:華工科技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有哪些設想,未來將如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馬新強:習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這些年的經營思路和總書記提出來的理念不謀而合。比如,人才引進瞄準關鍵領域的戰略性人才,華工科技從2006年實施“獵鷹計劃”,先后從美英法日德等國家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到來,使得我們在關鍵核心技術、核心工藝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技術、產品創新也是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我們和客戶共建有聯合實驗室,使我們的產品開發更有針對性,研發效率提升,增強與客戶的黏性。
習總書記說,核心技術是化緣求不來的,要下定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下一步華工科技還要整合全球資源,集中力量攻克一些躲不開、繞不過的核心環節,比如在新一代顯示面板加工這個領域,目前國內的面板生產廠家主要采購日韓的設備,未來我們要把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國產化。
長江日報:創新是新舊動能轉化的一個重要推進器,華工科技在創新研發、創新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馬新強:創新研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鍵技術及核心產品的國產化,如憑借近10000臺納秒激光器研發生產積累的市場認可度,依托“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在國內率先實現皮秒紫外激光器量產。今年,飛秒激光器量產,種子源等核心部件實現自主研發制造。二是向下游價值鏈進行創新延伸,以激光為立足點,公司還布局了機器視覺、自動化等創新項目。不僅是激光器,傳輸系統、運行控制軟件、運動控制平臺、伺服控制器,公司均已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在創新管理上,主要以“賦能”為導向,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導入增量績效管理變革,劃小核算單元等舉措激活組織活力、人才活力。
長江日報:在新能源汽車和3C電子兩大行業,華工科技有哪些優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馬新強:有一定的技術和客戶積累,我們的客戶差不多都在行業內位居前列。新能源汽車、智能加熱方面,公司旗下華工高理對標國際最先進的加熱技術,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加熱控制系統和電池板智能保護控制系統,這一產品過去一直被德國企業把持。目前,智能加熱產品已在比亞迪、上汽、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上批量使用,占據國內60%的市場份額。未來,華工科技還要在市場網絡布局、營銷隊伍建設上強化投入,打好陣地戰、閃電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