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的發展環境,我國制造業要積極打造全球化的生產網絡和組織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努力掌控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李奇日前在機工智庫發布會上表示。據悉,該發布會以“推動全球制造業變革下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針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熱點問題發布了機工智庫最新獨家研究成果。與會專家表示,先進制造業已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未來,注重工匠精神、走專業化道路的單項冠軍企業將會是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據了解,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已經超過20萬億元,占全球的比重已超過1/3,但與此同時,裝備制造業還面臨大而不強、創新能力弱,在基礎產品、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方面存在大量短板等問題。
李奇認為,當前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交會,不公平的國際分工體系讓發展中國家長期徘徊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特別是自2017年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在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情緒升溫的大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目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重塑和主要發達國家的市場趨于飽和的大背景下,占領未來全球裝備制造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爭奪“市場空間”已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重點,也成為“規則博弈”的首選。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趙龍提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速度加快,而裝備制造業是智能制造發展的主力軍,先進制造業重新成為了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隨著《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的深入開展,我國制造業進入到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的制造企業也亟待從“大而不強”的困境中走出來。
但與此同時,趙龍表示,國內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以工業機器人制造為例,盡管我國企業在系統集成領域較為成熟,但在其他環節,特別是電機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對落后。雖然可以通過收購實現趕超甚至領跑,但在自主研發方面卻進展緩慢。針對這一現狀,趙龍建議,要瞄準中高端市場,以進口替代來考慮補短板,同時在戰略必爭領域步入世界先進水平,在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打造“中國名片”。
作為價值鏈上高利潤、高附加值領域的先進制造業,既是制造業中最具創新活躍產品、復雜度最高和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也對發展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機工智庫認為,先進制造業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利用先進技術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轉型而成的先進制造業,二是新技術催生的新興先進制造業,三是制造業服務化而出現的新業態新模式。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國際競爭態勢而不斷變化的。我國新時代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應突出中國比較優勢,著重關注補齊短板。機工智庫提出,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著力構建良好的制度環境。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制造業要想實現由大變強,不僅要發展一批世界級的“巨人”企業,也需要培育一批長期專注于制造業特定細分領域、能夠引領該領域發展并占據市場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企業。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要發展世界級大型龍頭企業、迅速成長的獨角獸企業,更應培育一批長期專注于制造業特定細分領域,能夠引領該領域發展并占據市場領先地位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企業長期專注于細分市場精耕細作,對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發展和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引導更多專業化的公司引領行業發展,帶領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提升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
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已進入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期。未來的增長將主要由新技術革命、產業政策和自主創新補齊短板三大動力驅動。機工智庫的研究表明,未來在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智能制造裝備、專用民生裝備、精密制造機械和關鍵零部件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