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外媒報道,汽車業正向自動駕駛全面挺近,中國當然也不例外。自動駕駛車輛產量的最大障礙卻在于成本,然而,隨著中國正式進入自動駕駛車輛的角逐,該問題或將得到解決。
為降低成本,選擇將駕駛員從車輛中剔除。若運營一款可全天候(7天24小時)運行的自動駕駛車輛,并構建相關的打車網絡。據日產董事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透露,若選用一款電動車,實現全天候運營,該類車輛每月的充電成本為250美元,租賃費用為300-400美元。由于其全天候運營,還需要配置為該車輛配置3名駕駛員,每月需付出1.5萬美元的工資。若采用自動駕駛車輛的話,成本就會大幅削減。

日產還向優步、滴滴等公司提供旗下車輛,為其組件自動駕駛車隊。對于這類更具商業意識的公司而言,自動駕駛技術本身(及相關安全測試)的成本依然十分高昂,這也是自動駕駛車輛大范圍推廣普及時所需面對的最大阻力。
舉個例子,無人駕駛車輛所采用的激光雷達傳感器大多是由Velodyne Lidar公司制造的,該部件是無人駕駛車輛的核心元件,成本價為8000-80000萬美元,重量為1-13公斤不等。
Quanergy Systems公司是一家硅谷的低端激光雷達制造商,其采用激光創建3D影像,可創建360環視視場。該公司已與梅賽德斯-奔馳、德爾福、日產等企業合作,未來或將生產理想的激光雷達傳感器。該公司還與森薩塔科技(Sensata Technologies)開展了戰略合作。

Quanergy采用了小型化固態激光雷達設計,成本已降至1000美元以下,該產品的毛利率在50%左右,研發成本占到了其收入的70%左右。然而,要實現該產品的量產及應用起碼還需要3年多的點時間,中國投資商很可能會在下一輪融資后,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投資商應關注中國在自動駕駛汽車行業所投入的資金,不論是國有子公司的投入,還是技術巨頭亦或是通過資本的統籌組合(pools of capital)。此外,還需要對自動駕駛車輛的基礎設施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所需金額數目之巨,恐怕目前也只有中國政府愿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