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建平(左一)給有特殊貢獻的外籍員工頒獎。
25年前一張桌子一個人的外貿公司,如今發展成了市值超過百億的上市公司,還從單純的手工具擴展到了機器人、智能叉車、激光測量、芯片設計等領域,在浙江這片創業沃土上,巨星集團從一顆小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連續10年進入了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周末,巨星集團舉辦了25周年慶典,同時宣布將加快向智能裝備制造轉型的步伐。
吃苦+創新 小企業成長為巨人
現在巨星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200多億、員工近萬人的大型企業集團,連續十年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回憶起25年前剛創業時,仇建平感慨萬千。“就在市中心的一幢寫字樓里,20平方米,擺了一張桌子,員工就我一個人。”他說,能吃苦加上創新,是巨星一路長大的秘訣。
當年在西安讀大學的時候,為了做實驗,他曾在實驗室里住了整整6個月。“做實驗是很苦的,但那時年紀小,也不覺得苦。”仇建平的老師對他的評價是“很勤奮,能吃苦。”畢業后他曾在外貿部門工作過。1993年,憑借在國外籌到的30萬美元,仇建平開始了創業之路。與其他創業者一樣,一張桌子、一支筆、一部電話,他常常一個人干個通宵。
“創新”是仇建平創造奇跡的一個法寶。“沒有自主創新,我們永遠是別人的加工廠和組裝車間。”仇建平說。1993年7月,在廠房、資金、技術都緊缺的大環境下,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10月,巨星成立了泡殼車間,實現自主包裝生產。2001年8月,杭州巨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總部于2005年遷入江干科技園,2008年擁有105畝下沙生產基地。2010年7月,巨星科技在深交所上市,成功登陸國內A股市場。多年的自主創新,讓巨星集團在“內生+外延”模式下不斷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巨星的手工具總是與眾不同,一把鉗子就有10多個功能,擁有10多項專利。公司建立了200多人的高素質研發團隊,制訂了多項激勵制度,每年自主研發并投產銷售的新產品達400多項。強大的研發能力,使巨星占據了產業鏈的最上端,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做大研發和銷售兩端后,巨星把生產環節大多外包給其他企業。
投資+并購 巨星向智能裝備轉型
巨星集團從手工具起家,但現在卻是智能裝備的專家。旗下巨星科技從單一的手工具產業轉型成集手工具、激光測量、激光雷達、智能家居等產業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巨星科技2016年年報顯示,智能裝備銷售2.86億,占銷售額的7.93%;去年半年報智能裝備銷售1.84億元,占銷售額的11.12%。智能裝備利潤率也達到35.28%,遠高于手工具產業。
2011年以來,巨星集團在堅持主業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踐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不斷探索公司的轉型升級之路,包括控股杭叉集團,進軍裝備制造業。2014年6月,巨星集團入股國自機器人,開創智能機器人產業;2015年7月,巨星收購華達科捷,開拓激光測量新領域;2016年3月,成立歐鐳激光公司填補了國內空白;同年12月,巨星收購瑞士徠卡子公司PT激光,躍居世界智能激光測量工具制造第一;同月,巨星參股微納科技,進軍芯片設計領域;2017年3月成立了魅奇完善智能家居產業;同年6月,收購了美國百年工具品牌Arrow,成為細分領域龍頭品牌。
通過一系列并購,巨星實現從機械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華麗轉身。“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仇建平堅信,巨星集團肯定能在智能制造未來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