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國家標準委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究工作,形成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見稿)。
意見稿指出,到2018年,累計制修訂15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基本覆蓋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到2019年,累計制修訂30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
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有益于我國智能設備生產制造規范化,標準化。在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過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根本路徑。
政策加碼
在去年11月24日舉行的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電視電話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曾表示,要充分利用“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技術改造專項和現有渠道對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進行支持。計劃2018年遴選100個左右試點示范項目,到2020年共遴選300項以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150個左右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15日的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做是對以上這段內容的補充和更為具體化的執行。當前,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已經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突出趨勢。
日前,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點提出深化發展智能制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支持重點領域算法突破與應用創新,系統提升制造裝備、制造過程、行業應用的智能化水平;同時鼓勵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薦目錄,充分了對智能制造的高度重視。
辛國斌表示,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增強發展質量優勢的關鍵所在,牢牢把握這一主攻方向,對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對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已成功突破和應用316臺關鍵技術裝備,包括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等,以及215套十大重點領域急需的智能制造成套裝備。
此外,1月4日消息,在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以及相關標委會等的推動下,28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正式獲批立項。標準覆蓋了術語定義、參考模型、標識、信息安全等基礎標準領域,智能工廠建設規劃、工業云、工業軟件與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關鍵技術標準領域,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行業應用標準領域。
產業助力
2017年12月4日,騰訊云、寧波市經信委、鎮海區政府、浙江中之杰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簽約,聯手共建騰訊首個“中國制造2025”工業云平臺。
據介紹,四方將合力打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示范區、“雙創”示范區、數字經濟及智能經濟發展先行示范區。此外,騰訊云還將在當地首選一批優質企業作為樣板,大力推進智能化改造和企業上云工程,加快寧波從工業大市到工業強市的轉型。
2017年10月11日,在工信部組織召開的全國云計算工業交流會上,國家工智云平臺正式簽約啟動,該平臺由阿里云等發起并主導建設。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目前,工業智能是制造業企業上云的關鍵領域,國家工智云平臺將成為快速推進我國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建設的突破口。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平臺,ET工業大腦具有持續匯聚整合工業領域的技術、經驗與數據的能力,可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并搭建參數曲線,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
小結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產值達到14000億元,從2011年開始,過去五年年均增長率都超過20%,遠高于我國GDP增速。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當下,智能制造已不僅僅是應對之策,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
自《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來,圍繞這一目標,國家層面、地方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支持,龍頭企業也紛紛嘗鮮。
信息網絡技術的加速發展,使國際主要發達國家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