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今日要聞
京東方、中芯國際等企業給中國的騰飛帶來了什么?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半導體論壇2018-01-14
我要評論(0 )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個誤會,西方發達國家福利好,工資高,是因為他們主!但事實上是他們掌握了各行業的源頭技術,并緊緊地把持住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個誤會,西方發達國家福利好,工資高,是因為他們主!但事實上是他們掌握了各行業的源頭技術,并緊緊地把持住,讓世界淪為他們的工廠,他們從中賺取巨額利潤。這才是他們生活好的根因,而現今之中國卻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不斷創新的技術碾碎了西方國家的壁壘。
來說說通信行業的交換機。
15年前,一塊板20萬。10年前,10萬。這是正常的技術進步。但請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幾年的技術。但人家技術壟斷,就可以5年才減少一半的價格。
不過最坑的是導流板,就一個鐵板,用來填補空槽位,引導氣流,控制設備溫度的。35美金一塊,1斤重,還不是不銹鋼,多年不降價。你能說這是技術好么?但人家壟斷交換機技術,別的牌子人家不認,你敢自己裝,人家整臺機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國產交換機開始有中高端產品了。BUG超多。但是價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開始用。用了3年,穩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歐美產品的1半了。這個結果一出來,進口交換機價格就開始了跳水過程了。10萬的板子,5年后1萬,再5年。很多歐美廠已經倒閉不見了。
至于那塊35美金的鐵板?免費送!后來明確說,其實沒有鐵板也沒事,就別配了。這就是現實。重要的不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讓老外老老實實降價。
后進者是悲哀的,只能隱忍著。
所謂的雙贏,其實是美麗的謊言。一開始是落后的沒能力,人家說一萬就一萬。后來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說我讓利5000吧,你的產品別出來搶市場了。嗯,雙贏。
以前我們的國家產業水平較低。水泥廠的磨機用減速機,當年國外的減速機賣1000萬一臺,國內減速機還開發不出來穩定的產品。等到國產化之后,國外的大型減速機已經基本退出國內市場。因為國產可能只要三百萬。
同樣的整個體系的各種設備價格都降下來了。然后才有了國內水泥產業的大發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價格已經快降成了白菜價。再然后水泥行業大發展才有了中材國際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總包商的技術積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國際的海外總包業務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業務。
再反過來造就了非洲,東南亞水泥行業大發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沒有幾個水泥廠,只有水泥進口商的時代么?所以,聽別人說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聽了很爽。
歐洲人的生活不是憑空出來了,當中國人不能造東西的時候,他們能把五塊錢的東西賣成五十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一輩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給了歐美國家養著他們可以休閑度假。可以讓他們長著一張沒被欺負的臉。
這么多產業被中國人攻陷后發現原來老外賺了這么多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以一種純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該說傻呢還是天真呢?
你以為制造業,是你有錢就能買來的?
我想說的是,一種儀器,如果國產沒有,那么國外產品會以翻一番的價格賣給你。唯有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生產出來,他們的價格才會不約而同地大幅下降。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
無法工業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后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以前,我國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但是,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1、中國的液晶面板行業
2004年,我在某國企當15英寸面板的產品經理。當時我才是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到兩年的愣頭青。整個團隊花了3個月做設計,一個月做mask定材料,2個月試做,正式投產前我們的預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這時候市場價格260美金。6個月后我們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英寸市場份額,這時候市場價是可怕的160美元,我們的成本是180美元,虧的姥姥家都不認識。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財報,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場經濟的說法,這種企業應該關門?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關系在2005年,中國面板行業每虧損1塊錢,中國的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就會成本下降20塊錢。這就是國產化的力量。
感謝BOE等面板廠商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沒有面板業國家的巨大投入,就沒有國產電視機行業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而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產量1.4億臺,多少年的投入幾個月電視機行業就賺回來了。
近幾年,電視的價格急劇下降,小米電視40英寸居然只要1999。因為有兩家公司,一家叫做京東方,一家叫做華星光電。我想對那些頂著虧損繼續經營下去的人說聲謝謝。
2、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
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家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制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
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后,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芯片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么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并生產,不再進口貴國芯片。于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準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芯片。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們做模擬集成電路和射頻電路的時候,如果想借鑒國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話怎么辦呢?我們會先打磨掉封裝,然后拆出芯片;用蝕刻的方式一層層的脫掉芯片上層的覆層,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圖,分析出電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進行仿真,Oh yeah!鄙國的學習、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這樣的野蠻生長的手段,從90年前后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行業先以掌握先進制造工藝為目標進行尖端研發,獲得新型芯片的進口權;然后通過多個渠道尋求世界先進的芯片代工廠落戶中國,遂有了臺灣人張汝京2000年開始在北京亦莊搞了中芯國際(SMIC),04年開始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養2000名以上的工程師輸送到IC行業。07年時候西安那邊的英飛凌、奇夢達等IC企業也發展得紅紅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機時候,有沒有哪家公司收購了國際上的IC行業核心技術,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了25年后,北方微電子公司自主研發的12英寸28納米等離子硅刻蝕機全面通過中芯國際(SMIC)生產線全流程工藝驗證,并獲得訂單。這TMD就是零的突破!
“先進技術是不能靠引進的”這句話是慘痛教訓后的真知灼見。
沒有工業化國產化,哪來這么高速發展的經濟,沒有國產化,我們能有這么多便宜的產品?
讓我們想這些頂著壓力奮力前行的偉大企業致敬!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