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在线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 在线 一区,男男白嫩小受h视频,91在线综合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市場研究

振興實體經濟 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

星之球科技 來源:南方日報2017-07-27 我要評論(0 )   

日前,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工業表現搶眼,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9萬億元,同比增長7.2%。廣東制造的轉型突圍帶動上半年廣東經濟總量達4.20萬億元,同...

     日前,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工業表現搶眼,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9萬億元,同比增長7.2%。廣東制造的轉型突圍帶動上半年廣東經濟總量達4.20萬億元,同比增長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這樣可喜的態勢與廣東“堅持制造業立省”密不可分。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強調,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強化綜合制造能力優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鞏固提升民營經濟發展優勢,加大力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扎實推進質量強省戰略。
 
    對此,省經信委黨組書記、主任涂高坤日前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強調,要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省經信委將重點通過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壯大4K電視產業、突出培育新興產業等,抓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創新型經濟格局。
 
    12個方面降成本推動經濟“脫虛向實”
 
    南方日報: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省經信委將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涂高坤:首先要扎實抓好去產能。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至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還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綜合運用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方面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關停退出;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差別性信貸政策,運用市場機制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同時,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實施制造業質量提升行動,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逐個行業實施轉型升級技術路線和行動計劃。深入開展質量強省戰略,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建設國家消費品“三品”戰略示范試點城市。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想重點強調振興實體經濟,廣東必須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
 
    最近,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支持企業減負降成本的系列措施,將出臺《關于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扶持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從降低企業稅費、社保、土地、用能、運輸、融資等12個方面精準發力,打造我省制造業發展成本洼地,增強企業獲得感,推動經濟發展“脫虛向實”。
 
    振興實體經濟還要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業。接下來,我省將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批重大標志性投資項目,繼續支持骨干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力爭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增加到320家左右。同時,加強對中小微企業服務,深化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信貸風險補償、小額票據貼現等投融資機制,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上水平。
 
    從政府角度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深入企業,深入基層,掌握并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全心全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依托企業服務信息交流平臺,及時收集企業訴求,協調督促有關職能部門把訴求解決好,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五大產業有望成為我省工業經濟主要增長點
 
    南方日報:破解廣東發展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最根本的是要轉換發展動能。從經濟和信息化角度,我省將如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涂高坤:我們緊貼產業發展,以創新驅動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完善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全面推動技術、產品、品牌、模式、質量、管理等創新。
 
    首先,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們要加強企業研發載體建設。支持建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至2020年爭創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每年建設3—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使之成為制造業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的重要載體。
 
    從產業上講,要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我們要重點發展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大新興產業,到2020年這五大產業有望成為我省工業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和產業發展重要支柱,使我省工業形成多支柱的新興產業體系。
 
    對于傳統產業,要特別注意深入推進技術改造。2017—2020年,省財政擬新增安排資金加強對技術改造的扶持,進一步降低扶持門檻,繼續實施普惠性技術改造事后獎補政策,擴大政策惠及面。2018—2020年,爭取推動工業技術改造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0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超過8000億元,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技術改造全覆蓋。
 
    同時,我們要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具體來說,實施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創建珠三角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推動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發展,開展并大力推廣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力爭到2020年,珠三角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200億元,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分別達20個和100個。建設20個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重點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分行業推動智能化改造。
 
    帶動粵東西北各市新形成產值超500億元產業集群
 
    南方日報:廣東已經發展到了“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階段。產業共建對拓展珠三角發展空間、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實現高水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具體將如何推動這項工作,加快構建全省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涂高坤:一定要大力推進產業共建。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把先進生產力引向粵東西北,把粵東西北地區打造成為珠三角產業拓展首選地和先進生產力延伸區,形成全省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我們將督促指導對口幫扶雙方完善共建機制,落實共建責任,確定1個以上共建產業園作為產業共建的主要載體;并推動每個共建產業園每年不少于2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落地。
 
    要狠抓項目建設。按照《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發展集約”的思路,以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為重點開展產業共建,探索推廣“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共建模式,力爭每年都有一批重大優質項目在粵東西北地區落戶。
 
    接下來,省經信委將指導推動各地市、各園區科學選擇主導產業,依托龍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吸引配套企業,打造一批空間布局合理、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專業園區,帶動粵東西北各市新形成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
 
    同時要注意完善基礎配套。具體來說,要優化園區配套環境,推進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產業園區及其所依托城鎮的道路、環保、供水、供電、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保障企業生產生活需要,促進產城融合協調發展,為承接產業共建項目提供必要條件。
 
    一線實踐

珠西“六市一區”成國家首批 “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
 
    2016年以來,廣東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良好。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深入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特別是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取得新突破,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9萬億元,增長6.7%,利潤總額增長11%;工業投資1.11萬億元,增長8.9%。
 
    另外,培育大型骨干企業的水平也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5.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入圍中國民營500強企業數首次居全國前三,新增企業、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企業和納稅大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信息化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明顯。
 
    壯大“珠西”
 
    努力實現與德國制造業“同場競技、同步賽跑”
 
    近年來,我省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選準優勢領域,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貫徹“中國制造2025”,出臺《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珠江西岸“六市一區”成為國家首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加快10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設,產值9300億元,增長10.7%。推廣智能制造示范,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6個,智能制造新模式與綜合標準化項目11個,數量居全國第二。
 
    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新引進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26個,總投資額1912.9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94個,完成投資額262.1億元;新投產億元以上項目130個。培育龍頭骨干企業112家,支持13個產業集聚區建設,新增產值約1200億元,增長30%以上。“六市一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2920.4億元,增長11.1%,其中工作母機類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6%;完成投資額1416.9億元,增長21.6%。
 
    接下來,我省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壯大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高標準建設珠江西岸“六市一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力爭到2020年,將珠江西岸打造成為產值超2萬億元、在國內領先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實現與德國制造業“同場競技、同步賽跑”。
 
    同時,我省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建國家級珠三角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城市帶。加快發展自動控制與感知硬件、工業核心軟件、工業網絡、工業云和智能服務平臺等制造業“新四基”,重點在專用裝備、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打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標桿項目并大力推廣,目標到2020年,全省打造30個融合發展創新標桿項目。
 
    超前布局
 
    力爭4K相關產業到2020年產值超6000億
 
    在世界網絡信息技術變革的潮流下,我省加快培育新動能,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用信息化促進社會治理精準化。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我省光纖接入用戶累計達1975萬戶,光纖入戶率大幅提升至61.3%,4G基站、公共區域WLAN分別增長68.7%和26.7%;啟動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布局建設首批8個省級大數據產業園、3個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
 
    接下來,我省將繼續加快建設新一代高速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千兆光纖網絡進家庭。持續擴容珠三角光纜網和粵東、粵西、粵北光纜環“一網三環”骨干網,在全省建設1000個1000M光網示范小區,打造高水平全光網省。同時,推進IPV6網絡建設并率先推動5G網絡規模化商用。推動廣州、深圳成為國家首批5G網絡商用試點城市。
 
    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廣東將重點推進面向5G技術的智慧城市示范區建設。建設NB-IoT(窄帶物聯網)網絡,力爭“十三五”期間NB-IoT基站規模超過15萬個;開展NB-IoT智慧城市應用,啟動物聯網感知終端、應用支撐平臺和新型智慧城市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及車聯網應用試驗;推動工業物聯網發展,突破物聯網數據分析挖掘和可視化關鍵技術。
 
    與此同時,廣東還將大力推動4K電視網絡應用與產業化,加快推進4K標準制定,增強4K節目源供給,推動4K電視機生產及其在城鄉的推廣應用,向國家申請開通4K直播頻道,在廣州、惠州兩市率先開展應用試點,在全國率先建成以4K超高清應用為標志的新數字家庭示范區。推動4K電視應用與產業發展年內取得突破,相關產業到2020年實現產值6000億元以上。
 
    節能減排
 
    建立覆蓋全省的能源管理中心體系
 
    “十二五”期間,廣東大力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工業領域提前1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各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目標任務。累計淘汰煉鋼378.9萬噸、水泥4026.5萬噸、平板玻璃1781.5萬重量箱、造紙176.14萬噸等,電力、交通等重點領域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2016年,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3.62%、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75%。同年全省灰霾天數降至2000年來最少,多個城市空氣質量長期位列全國74個重點城市前列。
 
    接下來,廣東還將加快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計劃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單位GDP能耗下降17%、能源消費總量新增量控制在3650萬噸標準煤以內的“雙控”任務目標。還將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公布“十三五”重點用能單位名單,強化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目標責任制落實。加快省、市、企業三級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力爭建立覆蓋全省各地區及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管理中心體系。
 
    我省還將全面落實《廣東省關于全面推進綠色清潔生產工作的意見》,目標是“十三五”期間,推動1萬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重點推動鋼鐵、建材等15個重點行業開展清潔化改造,同期力爭推動100個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據透露,廣東將以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領域,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力爭到2020年,建設國家層面的百家綠色工廠、十家綠色園區,開發千種綠色產品,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我省重點發展戰略,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打造成萬億規模的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數讀
 
    ◎從降低企業稅費、社保、土地、用能、運輸、融資等12個方面精準發力,打造我省制造業發展成本洼地
    ◎力爭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增加到320家左右
    ◎至2020年,爭創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每年建設3—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重點發展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5個新興產業,到2020年這5個產業有望成為我省工業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和產業發展重要支柱
    ◎2018—2020年,爭取推動工業技術改造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0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超過8000億元,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技術改造全覆蓋
    ◎開展并大力推廣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力爭到2020年,珠三角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200億元,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分別達20個和100個
    ◎力爭到2020年,將珠江西岸打造成為產值超2萬億元、在國內領先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實現與德國制造業“同場競技、同步賽跑”
    ◎大力推動4K電視網絡應用與產業化,推動4K電視應用與產業發展年內取得突破,相關產業到2020年實現產值6000億元以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

廣東制造業珠江西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