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騰訊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召開。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近年來,隨著國家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正積極尋求轉型突破。同時“互聯網+”進程由淺入深,互聯網與制造業的結合產生新的模式,融合創新的進程也進一步加快,但同時也存在諸多痛點。在下午進行的云計算分論壇上,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神志雄,三一集團高級副總裁、樹根互聯CEO賀東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TO陳川,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胡朝暉女士,圍繞“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賦能制造行業展開深度交流,重新發現中國制造。
鈦媒體聯合創始人劉湘明作為特邀主持人,與四位嘉賓展開討論。
以下為嘉賓對話內容:
劉湘明: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作為制造大省廣東省,現在也在加大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廣東省在現在的產融結合工作進程中處于什么樣的階段,面臨什么樣的困難和阻礙?
神志雄:廣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在這28年中工業制造行業,電子信息行業都在全球排第一位。同時廣東省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資源消耗,人力成本比較低,在幾年前又提出珠三角的騰龍換鳥政策,我們要把廣東地區的企業往外轉,從珠三角到東西北進行產業園的建設。在制造業的轉型方面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按照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的信息化指數來看,廣東省評價是49.4%,是處在江蘇和浙江之后的第三位,按照評價體系應該說工業是從2.0向3.0過度,因為超過60%就是工業3.0了。
劉湘明:滿分是多少?
神志雄:就是工業4.0,但這說明廣東省占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我們都知道大企業它有轉型的能力,那大量的中小企業怎么辦呢?這也是我們現在比較難的。
第一這些傳統的中小企業跟互聯網企業結合的意愿不是很高。
第二受到經濟下調,包括先進國家的再制造和印度、東南亞、非洲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低成本地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的提升。雙重的壓力下,他們也不太愿意投太多的資金,向智能制造方面轉型。因為這畢竟是一個風險比較高,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的工作,這是其中的一個難點。
第三就是整個服務的中小企業的平臺,目前還是比較初期。在制造環節的某些領域上可能還有一些能力,但是協同制造,網絡的協同設計,工藝,智能服務這些全產業鏈的支撐不是很多。
第四就是核心技術的問題。廣東省尤其在芯片,智能芯片方面的制造能力比較弱,90%的通信芯片,85%的智能制造,機器人的系統,還有超過60%的傳感器,都是需要大量的進口,而且整個控制系統占到成本的40%。所以廣東省制造業很多,但是實際上企業的利潤不是很高。
劉湘明:中國制造業的確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浙江省現在十萬企業上云,廣東省有沒有類似的目標?
神志雄:廣東省也是有的,而且我們多年來一直都積極推進,一個就是按照國家兩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國家兩化深度融合的試點達到了1176家,其中通過國家驗收的有144家,也算是占了國內的五分之一,數量還是很大,但是比起廣東省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說這個數量還是比較少。我們在一些產業聚集地尤其像廣東省比如像五金生產,家具,中山的服裝,休閑服裝這些產業聚集地來推進他們融合,能帶動更多的企業利用智能制造,云計算這些技術。
劉湘明:三一重工是中國制造領域智能化應用、物聯網應用非常深入的企業,在互聯網和GPS位置定位不普及的時候三一重工就開始做這個事情,完全是憑著商業的知覺。請賀總跟我們講一講三一重工在整個制造智能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哪些問題,怎么解決的,這可能是臺下很多制造業的嘉賓都關心的問題。
賀東東:三一是從一個山溝溝里面兩萬塊錢起家能做到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我們在全球去跟這些巨頭面對面競爭,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舉措,我們在2007年的時候就決定要把設備連接起來要采集它的數據,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能夠了解你的機器,能夠輔助你做研發,能了解你的客戶他是怎么使用這個機器的,而且我們工程機器是賣到全球,全世界,能夠做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急救智能化的服務,有這么一個需求去做。
但是回過頭來講主要的困難在哪里呢?
第一,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當時想喝水,但是沒辦法,我們得自己建自來水廠,鋪管道,我得有底層控制器的硬件和軟件。于是2009年開始成立兩個子公司,專門做控制器的硬件和軟件,像華為的手機芯片,從自來水長來講這個管道就是軟件,所以基本上全部自己做的。
第二,我們一共投15個億在這個上面,這個難度在什么地方?第一你投的資源太大,花的時間特別長,戰線拉的非常長。回過頭來講,三一還算一個比較有實力的企業。傳統企業最大的痛就是在傳統的IT的解決方案下面它花的錢太多,需要的時間太多,需要的團隊成員太多,所以它是一個不可以持續發展,不能夠普惠,普及到所有制造業里面的。這個挑戰是針對我們所有的制造企業的。
第三,我們跟騰訊合作打造根云平臺。但這些能力它都不是企業的核心能力,你只不過搭起來了一個好用的IT的平臺,一個IT的能力而已,真正的重心在于怎么理解我的產品,怎么服務好我的客戶,怎么通過對行業的綜合理解做好我產業的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用云的方式把這個能力全部建好,也就是說把自來水長修好,管子鋪到制造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門口,你想喝水開開水龍頭就可以了,這樣就能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整個中國制造業就會有很高的提升。
劉湘明:人民日報現在在打造一套中央廚房的概念,就是面向未來的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您覺得這套體系有著什么樣的優勢和前景,會給未來媒體帶來什么樣的變革?這樣的體系對制造業的發展會不會有一些啟示?
陳川:首先媒體行業從轉型面臨的挑戰來講,實際上可能跟傳統制造業是非常相似的。我們既有面臨著來自互聯網的技術和模式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沖擊。另外一方面在重復的低端的產能,這方面基本上跟傳統制造業局面是很相似的。
媒體行業在過去的幾年已經在大力向互聯網轉型發展了很多新媒體,包括在網端,各個方面的端口和通道的建設。但是我們看到,實際上媒體行業在優質的內容產能,生產的效率,傳播的效率包括我們的用戶連接以及在面向互聯網化的沖擊下,我們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這方面一些能力的創新和重構實際上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痛點。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這個名字叫的特別響,實際上我們自己內部是把它叫做全媒體的平臺,因為中央廚房從字面意義上去想,它更多的是如何去解決媒體在內部跨版塊的內容生產上的資源共享,以及跨端口的分發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從媒體的融合轉型來講,它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媒體在面對互聯網沖擊下,整體的傳播影響力的提升,以及盈利模式的重構這方面的問題。基于這樣的看法我們在整體的設計當中,實際上是在圍繞從媒體的內容產業來講,它的內容的生產到內容的傳播,到我們的運營和經營,各個方面的全方位的技術能力的打造。那么在這個技術能力打造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在不斷的探索,我們的業務流程創新和機制,是在用我們業務和技術的一個互相促進的推動的方式。最終沉淀下來變成我們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這樣的一套技術體系。
我們在整個建設過程當中參考了很多制造業經驗,我們不僅僅前期研究很多的媒體和互聯網公司如何在做。我們實際上也參考和學習很多制造業的理念。
比如說在分散式的生產領域,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媒體的內容生產實際上已經不再像原來一樣,只寫出一篇稿子就可以搞定,技術在不斷的發展,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技術的形態呈現出來,這樣的內容產品實際上也在不斷的演化,這就帶來我們在做內容生產的時候有非常強的專業分工的需求,雖然說我們在內容生產部像在制造業里邊是去追求非常精細化的流程的自動化,但是這樣的需求會讓我們有需要利用這種從工具和協作上能夠支撐我們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資源去快速協作,去生產內容的能力。
從業務上來講,我們也看到過去媒體內容生產的專業人士是鎖定在一個一個小的頻道、版塊里面,這個方式實際上大大阻礙了現在媒體內容生產的效率,我們通過工具和人,基于云的方式將這種分散式的快速協作結合,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把這些能力釋放出來,在任何一個媒體人有了想法的時候,可以快速結合后端的專業能力,能夠去把生產的能力解決,我們用這樣的能力、用類似這種眾籌的方式來獲取我們內容生產的素材和資料,同時我們在用類似的方式、以這種生產任務的方式做我們內容生產的這種專業化人員的資源調度和分發。
我們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域,也在不斷的探索它的應用,包括從互聯網各個渠道掌握事件的信息,快速給出全面的事件分析,以及能夠及時掌握我們生產的內容的傳播情況,以及用戶的反饋。這樣實際上從制造業來看是一個類似快速的一個動態的產品規劃設計。同時我們跟用戶端的連接,獲取用戶的數據以及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這些算法來做智能推薦,來做智能分發的能力。包括我們現在也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提供更好的這種媒體的這種交互的能力。
從云的角度看,我們會把剛才提到的這些能力都采用模塊化的方式把它打包成云服務,放在云上面提供給我們合作的媒體和機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僅讓他們能夠快速具備在這方面所需要的能力,讓他們專注于核心的內容生產和傳播等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同時我們通過這樣云服務的連接,也把大家連接到我們的一個平臺上,來構建起了一個內容加渠道的整體的生態體系。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在不斷的跨界去借鑒各種各樣理念,然后把它融到我們不斷迭代和演化的中央廚房的體系中來。
我們的理念對制造業有什么啟發,我覺得這是一個完全互相啟發的過程,我們在不斷做這樣的探索,而且我們也非常期待,我們這樣的一種生態體系完全可以跨出媒體這個行業,可以跟傳統領域有更多的合作,來構建一個更好的傳播生態。
劉湘明:今天我們在講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長安汽車已經邁出了非常大的步伐,我看到的資料是說已經掌握了智能互聯智能交互和智能駕駛,所以今天想跟您交流的問題就是長安汽車當初要走智能汽車這個方向是怎么考慮的?當時做了哪些策劃和研究?
胡朝暉:汽車行業是受整個互聯網產業沖擊非常大的一個產業。當初在思考做智能汽車無人駕駛的時候是很多年以前,主要是基于這么三個原因:
第一當時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發展很快,我們看到這個趨勢,當然現在人工智能又發展非常快,所以這個技術已經成熟。
第二我們看到行業的變化,比如說智能手機以后下一個我們感覺可能就是智能汽車,為什么呢?就中國市場來說每一年我們的銷售,去年是2800萬輛,包括昨天我從上海車展趕過來,我見了IBM的副總裁,他告訴我全球汽車行業的老大昨天都到中國來了,所以這里面就可以看出汽車肯定是我們未來又一個很大的一個移動平臺。
第三我們長安汽車一直致力于自主創新,不管是產值收入各個方面,已經突破了一百萬輛,去年整體銷售收入這一塊自主品牌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我們覺得就是客戶消費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車,更需要的是一種安全的、方便的、愉悅的出行服務,這為我們整個車廠下步的發展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所以我們在2015年做了幾天的閉門會議,確定了一個654的智能化發展思路,那就是:我們要掌握六大核心能力,構建五個平臺,通過四條路徑來實現我們從單一的,單車的控制到我們的無人駕駛。我們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我們的無人駕駛在結構化道路上面邁出了比較堅實的一步,特別是4月7號在北京發布了我們未來的設計理念,我們提出了叫生命動感,智社雙全。這就是我們為什么這幾年大量投入智能化的想法。
劉湘明:胡女士剛才談到了上海車展可以分享一下,中國是現在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我看到的數據是在2016年全球大概賣了八十幾萬輛電動車,大家可以猜一下在中國市場賣了多少萬輛?賣到了五十幾萬車輛,已經超過了全球市場的一半,在之前幾年還是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幾,中國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是讓所有人感到震驚的事情。智能化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今天我們在談制造業的升級,其實最難的事情我覺得是在改變整個原來的游戲規則,其實包括三一重工原來賣的是一個挖掘機,但其實一旦把它連上網就變成智能設備,汽車也是一樣,汽車這里面軟件的成分,電子元器件的成分越來越高,現在慢慢變成一個叫做跑在路上的智能手機或者智能設備,這給整個行業帶來很大條件,就是長安汽車在整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胡朝暉:這個的問題我們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首先我以前是做硬件的,汽車就是一個硬件,現在我要做軟硬一體化,而且軟件可能占更多的比例,搞IT的人都知道軟件解決一切,變成軟硬一體,我們是提供出行服務,整體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遇到的挑戰很大。從內部來說我們的組織,我們的機制,我們的人員,我們的技術,我們的文化實際上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推進智能化我們成立了一個智能中心,我們在美國在全球各地都建立了創新中心和軟件園,來支撐我們未來軟硬一體化的發展,而且我們也建立了相應的平臺在推薦我們生態圈的建設,在推行我們出行服務,比如說我們建立了我們的租賃公司等等,為整個轉型做準備。同時由于智能汽車所需要的技術特別多,除了大家談到的云計算,大數據,還有我們看到的語音,還有傳感器,人工智能等等需要的技術特別多,特別繁雜,所以說我們也是和很多的企業展開了合作,包括前不久黃總也到我們哪兒去,包括騰訊,還有科大迅飛很多企業我們都簽訂了戰略協議,在補充我們在能力上面的不足,我們不可能什么都做,所以我們各自發揮優勢去推進整個智能化的發展。
還有一些難題比如說我們的政策,因為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國家沒有相關的政策,也沒有相關的標準,我們也正在積極推進這些標準規定的制定。更多的是消費者,我們消費者要適應這些高科技黑科技的應用,最近新出的一款CX95就率先提出來我們對客戶要使用的實時在線地圖,導航包括一鍵的救援,包括遠程診斷,我們實現終生的免流量,這樣讓廣大的客戶就習慣于通過互聯網,通過我們新的這種互聯,智能互聯的方式來使用我們的汽車。我相信未來我們汽車發展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劉湘明:陳總,因為媒體是特別依賴于個體的工作,現在在整個中央廚房的體制下面,人民日報是怎么處理人和系統的關系,就記者和這個體系現在是一個什么關系?包括騰訊,很多人工智能的機構都在做機器寫稿,將來這些東西怎么處理,您怎么看這個事?
陳川:我們實際上在這方面也在做一些探索,從我們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上面來說,我們從大數據的處理和人工智能的處理,對它最大的優勢是說它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率的問題。它可以做到人不可能去做到的快速的資料分析和整理,那么至少在目前而言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待,我們認為未來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混合智能,而不是說真正能夠做到機器人可以真正去寫稿,因為人的很多觀點的判斷,包括報道尺度的把握,各個方面的一些,這些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研判的能力,短時間機器還是做不到的。但是機器可以幫我們提供非常好的輔助能力,幫助我們從海量的數據里面快速挖掘我們需要用到的東西,幫我們整理出來。為人提供很好的前期加工的技術。
劉湘明:賀總,順著您剛才提的一個問題,就是云時代到了,技術慢慢門檻降低,但是大家對業務的思考,未來模式的創新能力其實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一點上,比如說未來有可能根云的潛在客戶您會給它什么樣子建議,到底傳統制造業應該怎么去使用云計算呢?
賀東東:我現在每天都很激動,激動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制造業的革命是真正的到來,我們正處在一個制造業翻天覆地革命時代的前期,那這個革命來自于哪里呢?
先說抽象一點,因為整個制造業是一個物理世界,我們機器是物理的,都是一些物料,我們的工作流程等等。從現在開始我們能夠把物理的世界通過萬物互聯,通過數字化的模型把它轉變成數字的世界,那么這一步跨越就是枝的跨越,因為我一旦建立起我的數字鏡像,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用上去。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盡快的使我們制造業的制造對象,制造過程我們的機器盡快的把它萬物互聯。
第二個盡快把它數字化,這一點是一個最基本的變革,如果你不做這一步轉型,就會變成一個遺忘的角落,但是反過來你轉型快,你在你自己的行業,在自己的領域里面轉型比別人快一步,快半步你就能夠在新時代制造業革命的過程當中能夠領先一步,像我們現在基于三一的經驗,包括我們現在已經開發出的萬物互聯和數字化的產品已經有非常多的有想象力的應用落地,包括比如說正常的遠程運維,遠程急救,這些是都能夠實現的,我們已經使用了。
再就是實體金融,在消費領域發生的事情,現在的微信支付、螞蟻金服等等就是基于消費者動態的實時數據建立起來的信譽模型,是可以做到小額的實時精準的貸款,我們通過物聯網,采集機器的實時的動態的數據一樣可以建立起來在生產業鏈的領域里面動態的實時的不需要抵押的貸款,就更好支持我們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個會帶來很多很多的轉變,包括從賣產品到賣服務。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制造業能夠最快速度,最低門檻進行數字化的轉變,進行智能制造的轉型,我想這個是我們提出來的一個能力。
劉湘明:最后一個問題給神總,我們特別想了解一下,比如說政府在必需性的技術引進和開發方面有時候選擇云計算,最關注的點是什么,會有什么政策的支持呢?
神志雄:我們省政府網站都有很多政策,包括先進制造,互聯網,云計算基本上每一個都有,剛才聽了幾位企業家、媒體,我就想給大家一個想法,云都說是IT資源的共享,實際上在工業領域它還涉及到服務,設備,甚至金融,還有工業整個環節都是一種資源。怎么來共享,我就簡單說一下廣東省在接下來有四新基,就是四個新的基礎或領域:
第一個就是硬件,這個主要是工業機器人,有4.6億的專項來推動工業機器人來做。第二個就是軟件,是工業軟件,核心的工業控制軟件。還有就是工業互聯網和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里面最核心的就是云平臺,我們希望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我們就希望把這兩岸結合起來,生產出帶有智能的裝備,這個是網絡。一個平臺我們希望利用工業方面的技術平臺更多的去支持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轉型,讓我們廣大的中小企業在更短的時間內它在設計工業生產服務方面,各個方面能夠得到很容易進去的這樣的一個提升它的能力的這樣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