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將在東京設立尖端技術研發基地
11月28日下午消息,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華為將在日本設立尖端技術的研發基地。華為技術副總裁兼輪值首席執行官(CEO)胡厚崑表示,華為預定2017年內在東京設立研發基地。最初以20~30名技術人員的規模啟動,之后根據開發的進展再擴大規模。
據悉,華為計劃與日本企業開展合作,推進使所有物體都聯網的“物聯網(IoT)”和“5G”技術實現實用化。華為不僅是通信設備和便攜終端的銷售地,在虛擬現實(VR)等研究開發領域也將把日本作為重要基地。胡厚崑表示因為日本擁有可用于物聯網領域的最新技術,而且光纖網的普及率高。
在物聯網中,高速低延遲的5G也是重要技術。作為將5G應用于產業領域的研究對象,胡厚崑列舉了“交通、能源、金融、公共安全”。華為除了主要面向進駐地市場開發產品的開發基地外,還擁有名為“X Lab”的尖端技術研究基地。除總部所在的深圳和上海外,在德國慕尼黑也設有X Lab。東京是華為在海外的第二個基地。
華為技術還希望日本企業和認證機構等也加入新設立的研究基地。在5G領域將與軟銀和NTT DoCoMo加強合作,此外在VR技術領域打算與索尼合作,在產業領域希望與東芝和安川電機等合作。華為技術2016年在日本舉辦了國際通信技術展覽會。介紹了無線尋找空地的智能停車場的演示等,對汽車領域也表現出了興趣。
除便攜基站外,華為技術在便攜終端領域也投放高功能產品,向日本發起了攻勢。據日本的MM總研介紹,華為2016財年上半年(4~9月)在日本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僅次于美國蘋果,為17.7%。
德國或修改法規以避免愛思強等公司被海外對手收購
德國媒體《明鏡》周刊稱,德國政府計劃對收購科技公司的交易加大審查,確保這些收購不損害德國經濟和政治利益。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計劃修改適用于海外競爭對手收購德國科技公司的法規。
中資投資者進行的多起并購交易,促使德國政府考量是否需要更多審核,來保護關鍵技術。今年美的并購庫卡和福建宏芯基金并購愛思強兩起中企在德并購案中,德國政府均采取了政治介入的做法。
10月底,德國政府撤回了對中資企業收購本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批準,為這項6.7億歐元交易在最后階段設置了意想不到的障礙。愛思強的股價受此影響大幅下跌。據德國媒體此前報道,這起收購案有新的細節曝光,德國政府承認,經濟部是在美國情報機構介入后才對這樁并購案亮起紅燈的。
德國工商大會主席艾瑞克·施偉策(Eric Schweitzer)此前對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保護德國企業的計劃提出批評。他對德國《商報》表示,“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這樣依賴自由市場。我們不能一邊關閉自己的市場,一邊又等待其它國家對我們敞開市場。”針對德國政府此前政治介入中國企業在德并購的做法,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上周也表示,德國不應該對中國在德投資采取一種“防御性的做法”。
61億入股南茂力成受挫?紫光國芯:不確定性風險加大
1個月前收購事項還在“有序進行”,而今,眼看著相關協議期限將至,紫光國芯的公告中卻披露了收購事項進展不順利的信息。
紫光國芯11月26日表示,歷經3次對臺灣地區“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臺灣投審會”)反饋意見的回復及材料補充,但近3個月未收到新的反饋意見,公司與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成科技)和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茂科技),簽署的《認股協議書》在有效期內完成審核的不確定性風險加大。
2016年1月和2月,紫光國芯分別與力成科技、南茂科技簽訂《認股協議書》,按照當時的匯率(下同)擬以共計人民幣約61.5億元分別收購力成科技、南茂科技25%的股權,成為力成科技第一大股東、南茂科技第二大股東。紫光國芯為紫光集團核心企業,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擬將該集團打造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方面頗具雄心。2015年以來紫光集團多次大手筆并購資產。
定增仍未落定,收購事項又恐生變數。不過,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國偉曾在今年4月向《財新周刊》表示,“投不投臺灣的封測企業,對我們的存儲芯片計劃沒什么影響。”市場分析師分析稱,相較于設計和制造,封測服務的技術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處于較低端的位置,且力成科技和南茂科技兩家企業規模較小,大陸的相關企業發展也很好,上述收購事項的變動對紫光系戰略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