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起源于上世紀后期,我國第一臺工業級3D打印設備是在九十年代初被研發出來,當時叫做快速成型機。3D打印與傳統的對材料進行切削方式不同,采用的是增材制造技術,具有快速成形、快速制造的特點,在工業生產,尤其是非標準零部件的生產方面具有極大優勢。

從3D產業的分布情況來看,上游是可以絲化、液化、粉末化的3D打印材料,中游則是打印設備以及各種激光快速成型設備,下游則是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了,目前這種3D打印出來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商業化應用:在汽車安全測試領域,一些用3D技術打印出來的部件已經能夠滿足安全測試的需求,在汽車工業追求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其測試成本;在建筑領域,已經實現了各種模型的3D打印,其成本低廉、成型速速,制作精美,已經在建筑行業開始推廣;在醫學領域,如今更是用3D打印技術實現了人體骨骼的仿制,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還有可能打印出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體組織。
據研究院《中國3D打印產業報告》的統計,預計全球3D打印產業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21年達到110億美元。
未來,3D打印產業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于民用板塊、軍工制造以及模具設計等領域。從市場的需求來看,整個3D打印產業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桌面級3D打印機的普及,在撬動大眾娛樂以及消費需求方面,會催生廣闊的市場空間;而我國航天軍工產業的發展,飛機制造國產化的推進,核電工程建設的加速,也都會對具有快速成型優勢3D打印產業提供發展空間;而在各類產品大批量生產的工業領域,對模具的精度以及制作效率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3D打印設備將會成為工業領域的重要配置。
盡管3D打印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從我國3D打印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也并不是盡如人意。首先,我國3D打印產業缺乏專業化的材料生產與供應;其次,由于3D打印設備往往應用于精密機械領域,因此要求3D打印設備在穩定性以及精度上符合極高的標準,但是我國由于3D打印設備制造業與軟件開發領域的合作并沒有完全契合,因此目前生產出來的3D打印設備還具有較大弊端;再者,由于3D打印設備需要有配套的數字化工具以及好的設計軟件,而我國3D打印產業目前主要是把資源集中在下游市場的開放上,在信息技術方面做得還很不到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