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在线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 在线 一区,男男白嫩小受h视频,91在线综合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扎實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2016-07-07 我要評論(0 )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視察示范區,肯定了示范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創新創業的成績,對“光谷在光,更在谷”的理念表示贊賞,勉勵東湖示范區立志做“天下谷”。

創新是光谷的立區之本、發展之基。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東湖高新區作為國家第二個自主創新示范區,承擔著國家、省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重任。近年來,示范區依托本地密集的科教資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是創新成果轉化體制機制。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審批周期長、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轉化服務薄弱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痛點、難點問題,東湖高新區于2012年、2014年在國內較早出臺“黃金十條”、“光谷創業十條”等系列政策,明確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下放到科技人員和創新團隊,將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為全國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2014年12月,通過地方立法,湖北省人大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列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為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法律保障。2015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率先在國內開展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試點。通過政策引導和試點推進,一大批成果得到產業化。其中,武漢大學研發的“數字攝影測量軟件系統”、華中科技大學的“紫外芯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液態常壓儲氫技術”等一批單項價值過千萬的科技成果成功實現轉移轉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2項科技成果在中國技術交易所成功掛牌、成交金額近9000萬元,華中農業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數量較去年同比增長100%。
    
二是改革創新創業政務服務環境。

2014年以來,東湖高新區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行政審批服務制度改革,全面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創新創業政務服務環境。推動出臺、施行《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為改革創新者提供豁免權,更大力度保護改革者,激勵創新者。健全服務體系,建立“園區服務企業、街道服務百姓、機關服務基層”的“三條線”服務架構。成立政務服務局,把管委會9個職能部門的86項審批事項統一歸口一個局,26枚印章變成一個章。武漢市直部門國稅、地稅、人社等5個分局將審批職能歸并整合,成立審批科,整建制進駐光谷公共服務中心。出臺行政審批權力、園區服務企業、街道服務百姓“三個清單”,把行政許可類審批事項減少至86項,把服務企業事項增加至32項,服務百姓事項增加至31項,全面實現“清單式”服務。再造審批流程,建立“企業設立審批一口式、產業項目審批一體化、建設項目審批一條龍”工作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建立政務云平臺,實現掌上政務辦公、網上行政審批和網上政務服務,“讓材料和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路”。推出專業化幫辦服務、人性化便民服務、規范化中介服務,提升服務水平,直接增強企業和群眾的改革“獲得感”。通過改革,審批事項大幅減少,行政許可類審批事項僅保留86項,清單精簡程度在全國同層次行政權限的地區中居于前列;前置審批大幅少,非行政許可類審批在全省率先取消。審批效率大幅提高,審批時限、辦事時限大幅縮短,審批要件、信息填報大幅壓縮,企業設立審批辦結時間從7個工作日減少至1-2個工作日,產業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縮短至25個工作日。審批更加便捷,服務更加透明,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找一個人、不花一分錢、不跑一個部門”。
    
三是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生態。

加快推進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目前,東湖高新區內有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9家,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5個線上平臺和1個實體平臺建設進展順利。推動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截至2015年底,東湖高新區共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45家(其中國家級11家、省級8家),孵化面積42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4280家,累計畢業企業3650家;各類眾創空間42家(其中國家級眾14家,省級33家);組建了機器人、移動互聯等47家產業聯盟,其中國家級聯盟8家。為促進創業服務資源集聚發展,東湖高新區以光谷創客街區為龍頭,沿光谷大道、關山大道、民族大道,在生活最便利的地帶,建設“川”字形創新創業集聚帶。為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對創新創業者充分開放,示范區探索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2015年共向325家企業發放總計5000萬元的科技創新券,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借助中介機構服務加快發展。
   
四是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徑。

近年來,圍繞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東湖高新區與高校、領軍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高校以無形資產入股,政府提供空間載體和前期運營經費支持的方式,共同發起成立光電、生物、新能源、海洋工程、資源環境、衛星導航、智能制造、遙感測繪共8個產業技術研究院,每個工研院政府給予2億元支持。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專業化服務”的模式,每個工研院都建立科技成果項目挖掘機制、工程化開發平臺,并設立相應的孵化機構和投資基金,加強與市場對接、與人才對接、與資本對接。截至2015年,工研院孵化企業110家,另有在孵團隊226個,實現銷售收入4.13億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20個,服務企業22705人次,服務收入2623萬元。
    
五是培育創新創業文化。

光谷自成立以來,一直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積極營造“讓創業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創新變成一種人生追求”的氛圍,形成一種“創業-成功-再創業”、“創業-失敗-再創業”的光谷文化和潮流。自2013年起,東湖高新區在國內較早啟動實施致力于推進青年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創業的“青桐三部曲”,即“青桐計劃”、“青桐學院”、“青桐匯”。“青桐計劃”由武漢市政府2013年9月推出,旨在鼓勵和支持在校或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創業而量身定做的創業扶持計劃;“青桐匯”是每月在高校巡回舉行的、為創業者與天使投資人搭建的互動路演平臺。截至2015年底,累計舉辦“光谷青桐匯”23期,路演項目115項,推介項目260項,參與的投資機構達100家,觀摩人數近20000人次,39項項目累計獲得7.8億元融資。“光谷青桐匯”已成為全國創投界、創業界的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長沙、青島等地得到復制。推動舉辦中國創業服務峰會、“硅谷-光谷”雙谷雙創節、全球黑客馬拉松大賽(武漢賽區)、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先進制造行業總決賽、H5技術類峰會、IT桔子阿里百川“020四城論壇”武漢站等高規格高水平創業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東湖高新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日均達六場之多,“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匯”的創業氛圍日益濃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六是強化金融、財稅支持。

針對創新創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東湖高新區大力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大力促進金融服務創新創業。目前,高新區內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10家,四板市場掛牌企業557家。高新區參與設立了300億元規模的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10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設立31家子基金,資本規模達55億元。集聚1000余家科技金融機構,包括13家要素市場、23家銀行機構、35家科技貸款機構、60家金融后臺機構、20家證券及保險機構和500多家股權投資機構。為充分發揮政府財政引導作用,建立風險投資補償機制,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萌芽貸”等系列創新產品,開展股權質押等新型業務。建立了覆蓋3.6萬家企業的信用增進體系,搭建了線上/線下雙重投融資信息對接平臺。獲批全國首批投貸聯動試點。成為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核心區。針對企業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骨干人員購買股權資金壓力較大的狀況,設立股權激勵代持專項資金,2010年來,高新區先后共推動50家國有企業及校辦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國有控股或參股企業35家,校辦企業15家),股權激勵代持專項基金累計向10家企業借款1.5億元,帶動人福醫藥、高德紅外、凡谷電子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實施了股權激勵,充分調動了企業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2015年,東湖高新區又新成立基金規模10億元的工研院育成基金(其中政府引導基金出資2億元),主要用于對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項目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提供全過程的金融支持。強化財稅支持,實施先行先試財稅政策,先后獲批復制推廣中關村示范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扣除提高、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稅、有限合伙制創投企業、許可使用權轉讓、企業轉增股本等多項自主創新財稅政策試點,有力支持和促進了科技型企業成長。
 
七是推進“人才特區”建設。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為鼓勵科技人員和高層次人才到東湖高新區創新創業,自2009年以來,東湖高新區持續實施“3551光谷人才計劃”, 通過在美歐等地區設立人才海外聯絡站,創新人才招引機制、激勵機制和發展機制,累計投入10億元,聚集了269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33名湖北省“百人計劃”專家,2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3.5萬多名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通過“高位嫁接”閆大鵬、肖國華等一批國外大學院所、跨國企業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回國創業,直接實現了我國核心技術和前沿產業的“彎道超車”,涌現了萬瓦光纖激光器(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全球首臺28米數控立式銑床、世界最快45納米閃存、全球首創治療心肌缺血及抗癌新藥等一大批突破國際技術封鎖的創新型成果。
    
八是推動知識產權特區建設。

自2010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為全國首個“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東湖高新區不斷加大知識產權審批、保護、交易推進力度。加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建設,優化和便利企業專利申報和審批工作;積極籌建光谷知識產權法院,加大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華中技術成果交易中心建設,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光谷專利信息平臺、專利數據庫,完善專利評估評議服務機制。2015年專利申請總量突破1.5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突破9000件;制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83項。
    
九是推進“對外開放”特區建設。

以建設東湖綜合保稅區和先行先試為統領,深化雙向開放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和服務業對外開放。降低投資準入門檻,制定出臺“先照后證”目錄,頒布內資準入負面清單。簡化貿易監管流程,實施分送集報、快驗快放檢驗檢疫監管等改革試點。搭建服務貿易平臺,組建了展示交易、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等平臺。目前,累計有74家企業在51個國家實現海外投資,9家企業海外上市;2015年完成出口63億美元,同比增長15%。高新區聚集外資企業7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65家。推動中國光谷—美國硅谷雙谷合作,建設了中歐重大合作項目——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科技園中比技術中心、中比加速器等合作平臺,已有霍尼韋爾、IBM、輝瑞等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東湖示范區設立了研發(創新)中心、共享中心,示范區70家企業在歐美50個國家(地區)建立離岸研發中心、制造工廠,東湖高新區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鏈條。
   
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東湖高新區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5年,完成企業總收入10062億元,增長1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5億元,增長16.8%。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涌現了3D NAND存儲器技術、萬瓦光纖激光器、“超速超大超長”光傳輸等一批國際領先科技成果。創業活力進一步迸發。2015年新注冊市場主體12960戶,平均每個工作日51戶。
    
東湖示范區創新驅動發展成績獲得國家、省市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示范區,肯定了示范區“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光電子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等建設成績。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視察示范區,肯定了示范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創新創業的成績,對“光谷在光,更在谷”的理念表示贊賞,勉勵東湖示范區立志做“天下谷”。

轉載請注明出處。

東湖示范區創新驅動光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