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星球大戰》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喬治·盧卡斯在1977年打造了一個震撼的科幻世界:迷人的星系構成、不同種族的外星人,當然,還有絕地和西斯之間的正邪之戰。而對于現實的意義,則是影片中那些先進的科技技術,對整個科技行業起到了前瞻作用。事實上,一些來自《星球大戰》概念的新技術,已經逐漸成型,很快就會來到我們身邊。
今年,最新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即將在年末上映,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那些有望走進現實的《星球大戰》技術。
全息通訊
還記得R2D2的全息通訊功能嗎?事實上,全息技術已經被應用在某些領域中,如演唱會、官員演講等等。只是礙于成本高昂,還無法在消費領域普及。不過,谷歌、微軟都在研發相關技術,很快我們就能夠通過一些設備來實現全息通訊體驗。
微軟的HoloLens是一種“半全息”的增強現實設備,它仍需要用戶佩戴半透明透鏡設備,通過透鏡來實現身臨其境的全息體驗。另外,還有Magic Leap,一款獲得谷歌技術支持的全息設備,在演示視頻中將一間辦公室變成了外星戰場,令人印象深刻。當然,完全不依賴頭戴顯示器的全息體驗,尚需要一些時間才能來到消費領域。
激光劍
《星球大戰》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便是絕地和西斯武士的主要武器激光劍了。而在現實中,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研究出如何將光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分子,與光刃非常相似。
碉堡了!《星球大戰》中的激光劍等將會成真
另外,一些廠商也在積極構建類似激光劍的產品,比如能夠發射高性能激光的發射器,但其形態與電影中的激光劍還有些遙遠,也不具備強大的殺傷力。
友好的機器人朋友
不論是R2D2還是C-3PO,都是人類的機器人朋友。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各種形態、甚至比《星球大戰》中更加擬人化的機器人。比如本田的ASIMO,可以每小時行走9公里,避開行人,區分多種聲音、使用手語甚至擰開礦泉水瓶。東芝的女性機器人Aiko Chihira,已經在東京的購物中心擔任客戶服務助理,承擔一部分引導顧客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機器人產品的發展,從消費領域中能與人類溝通的芭比娃娃、到手機中的Siri、Cortana語音助手,以及商業領域更強大、惟妙惟肖的機器人,人們已經開始擔心機器人是否會在未來搶走工作機會了。
克隆
在《星球大戰:克隆人戰爭》中,我們看到了克隆人軍隊的可怕。在現實中,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研究克隆技術,但存在很大的倫理爭議。最著名的案例便是名為“多莉”的克隆羊,但由于技術障礙,多莉最終只活了6年左右(通常羊的壽命在12年左右)。克隆的意義在于器官移植、改造轉基因動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造福人類,但顯然,不論是從技術還是法規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死星
“死星”實際上一座星球形狀的巨大太空基地,在《星球大戰》中代表著邪惡的帝國勢力,擁有強大的破壞力。雖然死星不會很快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但是各個國家的航天航空機構,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著空間站的研發。對于人類來說,不斷探尋宇宙的奧秘可能是一種宿命,也許你我無法看到,但在有一天,人類終將走出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