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流程
考察一個企業的實力,通常可從解剖業務流程開始。企業中的流程,涉及多個環節,例如,做什么事,必須經過的步驟,應該完成的工作,希望達成的目標等。流程,可以簡單地用兩個詞來描述,這就是“活動”和“任務”,前者指手段,后者指目標。
現實中,活動手段很容易觀察,任務目標卻極難識別。許多組織中活動頻繁,大家都很忙,若問為什么如此,卻可能誰都說不清。可以這么認為,當一個組織的整體目標不明確時,可能也是人們最忙亂的時候,大家都想做點什么,卻不知要做成什么。
行動,若時時考慮為什么,會太費心理資源,人們一般不會如此做。更多的時候,人們只是遵從習慣而行,過去有樣參照,再做不必多議,即使當初如此做事的前提早已改變,人們的行為卻仍有可能習慣照舊。因此,現實中多見一些不可思議的做法。
管理故事
有一個故事,有人去朋友家,觀察朋友烤肉,拿出一塊肉,兩端切掉些,放進烤箱,最后烤出的肉特好吃。問朋友,“為什么兩端切掉些?”朋友答,“不知道,我媽媽就是這么做的。”朋友打電話問媽媽,她媽媽回答說,“不知道,外婆就是這么做的。”
還好朋友的外婆還健在,她再打電話問外婆,外婆的回答讓她很是意外。外婆說,當初家中烤箱比較小,而買來的肉都很大塊,不像現在那樣切割成小塊,放不進那烤箱,只好兩端切掉些。不曾想,這成了習慣,后來的人就根本忘了當初為什么如此做。
企業中,會不會存在類似“兩端切掉些”的活動?時過境遷,活動的必要性可能早已消失,但習慣已經形成,人們還在繼續那樣做。類似活動,隨處可見,畢竟人們希望活得輕松些,不想時刻勞神判斷選擇,僅想將腦力用于應對重大決策的挑戰。
企業診斷
進行企業流程診斷,可觀察各類活動,問一下目標任務,或許就易發現許多無效甚至負效的工作。減少或完全清除這些多余工作,就有可能降低成本,為企業帶來盈利提升。這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企業睜開眼睛,遍地是黃金”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診斷流程或許容易,改變流程有點難,因為這會涉及習慣調整,更可能牽涉到各種利益關系。有人給一家公司做咨詢,報告第一稿出來,很獲認同,第二稿順利通過,到了第三稿,牽頭咨詢的公司副總,突然意見很大,原來這一稿將副總的職權縮小了。
許多時候,表面看是流程問題,實際上背后反映的是人的問題,是利益、職責與權力的分配問題。根據面向制造、顧客、變化等不同情況,流程可分為三類:一是生產性“標準作業程序”,二是服務性“宜人過程體驗”,三是混合性“動態調適機制”。
面向制造業,如工藝流程等,有嚴格的操作順序要求,第一道工序做什么,第二道工序做什么等,這是不能隨意改變的,一改變就可能嚴重影響產品質量。面向服務性,如微笑服務等,關鍵是讓人感覺舒服,如果也似制造業般標準化,可能并不合適。
例如,銀行業大都有規范的服務流程。下雨天,有女士到一家銀行去辦事,一手撐傘,一手拎包,進門時,里面的警衛,只是眼睛看著她,卻沒采取什么行動;面對同樣的情況,另一家銀行里的警衛,會主動打開門,接過她手中的雨傘。
顯然,與人打交道,就需人性化的流程,最好過程宜人些,或許挑選會良性互動的人較好些。若面對變化,則靈活順變,快速響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進。而不分具體情況,采取標準做法,統一培訓,運作機械,似乎就有點太過死板教條。
解決方案
企業活動任務流程,反映了企業創造總價值,也就是提供顧客所需產品或服務所涉及的所有環節。例如,顧客遇到問題,尋求解決方案,購買解決方案,實施解決方案,提升解決方案等,以及這其中可能發生什么事件,需要他人為其做些什么等。
解剖業務流程,有時眼光需超越企業范圍,考察產業鏈多個環節,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思路與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服務流程,提升顧客價值。例如,某公司的電子產品,出廠檢驗為全優,顧客卻常反映,質量有瑕疵,后經全程跟蹤,終于弄清問題根源。
公司設計的產品,原本設想,裝卸時,工人會彎腰,雙手抓起產品兩邊的拎把;而跟蹤發現,工人會直接抓起設備頂部外露的各種聯接線,這樣才偶爾引起聯接線脫落。為此,公司改進設計,將裝卸拎把放到設備頂部,最終消除了顧客反映的質量瑕疵。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