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綜述
第一步:望利潤
一看利潤,規模、利潤率、邊際成本。
分析企業好壞,首先看利潤,這是第一硬指標。
利潤規模:企業利潤的絕對規模是第一重要的指標,利潤高的企業比利潤低的企業好。
利潤率:每銷售一個產品獲得的毛利是多少?如果很低,說明產品的可替代性高、附加值低,企業很難盈利。另一個是凈利率,如果凈利率不高,或者銷售費用巨大、市場費用巨大,說明商業模式不夠高明。
邊際成本:如果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產品的邊際成本會大幅度降低甚至趨零,是高明的商業模式,反之,說明商業模式不夠高明。
二看收入,規模、結構、增長率。
如果企業沒有利潤,再看收入情況。
收入規模:對照過去36個月收入曲線圖,看收入規模,規模大的是好公司。
收入結構:如果收入來源于經常性收入,是可復制的收入,則收入的穩定性和含金量高。
收入增長率:如果收入年對年、月對月高速增長,是好公司。
三看用戶,增速、粘性、規模。
如果公司既沒有利潤也沒有收入,再看用戶情況。
用戶增速:好的產品,一定是用戶增速快的,互聯網產品有一個說法,如果用戶不是呈幾何級數裂變式增長,說明產品不夠“爆品”。
用戶粘性:用戶粘性低,說明產品不是用戶的剛需。
用戶規模:一個是潛在用戶中多大比例成為了用戶,比例越低越說明產品不是用戶的剛需;另一個是用戶的絕對規模,互聯網產品,如果沒有一百萬以上的用戶規模,是很難規模盈利的。
信息維度 | 調查目的 | 獲取方法 | |
企業概況 | 成立歷史 | 了解企業的發展歷史,便于對其生命周期的階段性判斷。 | 查閱公司網站 查閱公司宣傳資料 公司現場實地勘察 |
企業規模 | |||
行業特點 | 了解所處行業的生態鏈、競爭態勢及本企業的競爭地位。 | 查閱公司網站 查閱行業研究報告 主要業務骨干訪談 | |
股東結構 | 了解本企業的決策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 | 查閱公司章程 查閱公司組織架構圖 公司主要領導訪談 | |
運營狀況 | 了解企業的基本運營狀況,便于對其發展階段和生存狀態進行判斷。 | 查閱公司近3年財務報表 查閱公司近3年年度總結和計劃 查閱公司近3年的年度經營大綱 | |
利益相關方評價 | 客戶評價 | 了解公司在客戶中的印象,以了解公司在市場中的形象。 | 客戶抽樣調查(按關鍵客戶、一般客戶、老客戶、新客戶等類別進行抽樣) |
員工評價 | 了解公司在員工中的形象,以了解公司內部的凝聚力。 | 員工抽樣訪談(按公司領導、中層和基層進行抽樣) | |
股東評價 | 了解公司在股東中的印象,以了解股東的訴求對公司戰略的影響。 | 股東抽樣訪談(抽選能夠影響公司戰略決策的股東代表進行訪談) | |
合作伙伴評價 | 了解公司在合作伙伴中的印象,以了解公司所在生態鏈的分工和地位。 | 合作伙伴抽樣訪談(按合作伙伴類別進行抽樣訪談) | |
同行評價 | 了解公司在同行中的印象,以了解公司的行業地位和市場競爭力 | 抽取幾位與公司業務相關的同行或競爭對手進行訪談 | |
運營狀況 | 營業額 | 了解公司短期財務指標的表現,以了解公司的短期生存能力。 | 閱讀公司近3年的財務報表 |
利潤率 | |||
現金流 | |||
客戶滿意度 | 了解客戶及員工對公司的認可度,以了解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 調閱公司近3年的客戶滿意度報告及員工滿意度報告;如果沒有的話,進行針對性的滿意度調查。 | |
員工滿意度 | |||
其他指標 | 了解公司在質量管控、項目管理、產品研發方面的表現 | 調閱公司近3年的質量事故報告、客戶投訴處理、項目例會紀要、產品評審報告等資料 | |
業務組合 | 了解公司的業務組合情況 | 公司價值鏈分析 SWOT分析法 波士頓BCG矩陣 | |
企業文化 | 形象建設 | 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情況,特別是制度執行情況、員工對公司戰略的認知度,等等。 | 企業文化調查報告 |
價值觀體系 | |||
制度和行為規范 | |||
物質文化 |
從企業概況、利益相關方評價、業務組合、運營狀況、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信息收集,以利于問題的進一步分析。
問題分類 | 原因分析 | 理論依據 | 理論要點 | |
運 營 | 市場 | 缺乏找到目標客戶的有效手段 | STP營銷理論 4R’s營銷策略組合 水平營銷理論 | 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 關系營銷 合作伙伴渠道營銷 |
沒有找到有價值的客戶 | STP營銷理論 定位營銷 | 客戶定位 產品定位 | ||
品牌和產品沒有溢價 | 4V’s營銷策略組合 | 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 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 | ||
研發 | 產品的平臺化和擴展性不足 | IPD集成產品研發 | 平臺化和標準化 | |
產品的成熟度不高 | 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 | 基線管理 配置管理 | ||
質量 | 公司質量保證體系失效 | 德魯克:有效管理理論 CMMI 能力成熟度模型 | 為成果而工作 過程管理 | |
計劃 | 項目計劃管理不科學 | 德魯克:有效管理理論 計劃原理 控制原理 | 管理者應努力提高時間的利用效果 承諾原理和靈活性原理 控制點原理和例外原理 | |
戰略 | 不清晰的公司戰略 | 戰略管理 | 戰略地圖 | |
企業文化 | 企業文化建設欠缺 | 丹尼森組織文化模型 阿米巴經營 | 適應性、參與性 阿米巴經營哲學 |
第二步:聞產銷
企業診斷的第一步“望”,是對企業的一個整體評估,如果企業利潤情況良好,或者沒有利潤但收入情況良好,或者既沒有利潤也沒有收入但是用戶情況良好,說明企業“健康”,剩下的“聞問切”就是“常規體檢”尋找“隱患”;如果企業的利潤、收入和用戶情況都不理想,說明企業“病了”,剩下的“聞問切”就是尋找“病根兒”。
四看產品,成交難度、用戶體驗、產品完成度。
大部分公司的失敗是因為產品失敗,大部分產品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抓準用戶的剛性需求,用戶的剛需是一個方位而非一個方向,必須精確地抓準,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沒有抓住需求,管理者很容易發現問題,最可怕的是抓住了需求但沒有抓準,管理者很容易被迷惑為需求沒有問題……就如同電話號碼如果少了一位數,大家都能發現打不通是因為號碼錯了,但是如果號碼只是錯了一位數字,就很難發現是號碼錯了。
好的產品,一定是抓住用戶剛需點的,具體表現一定是產品成交難度低、用戶體驗好、產品完成度高。
成交難度:抓住了剛需的產品,用戶一定是愿意付費的,好的產品,一定是成交難度低的產品,目標用戶一旦看到產品,就有購買沖動,而那些需要反復推銷,甚至討價還價才能成交的產品,都說明產品有需要完善之處。
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是產品的一票否決權,產品的用戶體驗不好,輕則相當于漏盆舀水,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會大打折扣,事倍功半,重則直接導致企業失敗。好的用戶體驗應該是小白用戶、不假思索、流暢使用。
產品完成度:這是我提出的一個概念,產品是有完成度的,完成度低的產品,推廣起來事倍功半甚至會失敗,只有完成度高的產品才能成功。產品的完成度可以分為三個級別:產品級、商品級、品牌級。
產品級的產品,指具備了功能和性能,帶給了用戶物質層面的滿足;商品級的產品,指在產品級完成的基礎上,增加了展示、交付等環節的設計,提供了完整的用戶體驗,帶給了用戶心理層面的滿足;品牌級的產品,指在商品級的基礎上,增加了品牌影響力,帶給了用戶精神上的滿足。以智能手機為例,具備觸摸屏等硬件的智能手機,是產品級的產品,具備豐富的應用商店的智能手機,是商品級的產品,最新款的蘋果13,是品牌級的產品。
產品完成度低,是所有企業經營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這方面的似是而非,是失敗之源。
五看銷售,持續銷售、銷售加速度、可復制的銷售方法。
如果產品沒有問題但收入和利潤不理想,一定是銷售出了問題,就要分析銷售環節,現實中,往往最暢銷的產品并不是最好的產品,而是最會營銷的產品。
持續銷售:正確的銷售方法,一定是可以讓用戶“應買盡買”的,不依賴某個具體的銷售人員,形成常態化的持續的銷售。對管理者而言,如果對于未來的銷售是不可以預測的,或者高度依賴于某個銷售人員的,都說明銷售存在問題。
銷售加速度:正確的銷售方法,一定是有銷售加速度的,因為老用戶會帶來新用戶,用戶規模的擴大也會影響潛在用戶產生購買欲望,如果沒有銷售加速度,要么是產品有問題,要么是銷售方法有可優化之處。
可復制的銷售方法: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對于企業而言,首先是做出一個有人愿意買的產品,然后就是找到一個可復制的銷售方法,沒有可復制的方法,企業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如果沒有可復制的銷售方法,銷售不可持續,企業不可能成功。實際上,市場營銷(4P)的本質,就是設計一種可復制的銷售方法。
第三步:問一把手
六看一把手。
企業的天花板是一把手,一把手決定企業的成敗,尤其是初創公司,和一把手更是密切相關。
只有具備“成功范兒”的一把手,才能打造一家成功企業,如果沒有一個勝任的領軍人物,不管企業如何資源獨特甚至占有先機,都不可能成功,手握一手好牌然后把企業做得稀巴爛的大有人在。
診斷企業,不管前面幾個方面有沒有問題,都要審視一把手是否堪當大任。
我認為一把手必須是“三好人才”和“三有人才”,“三好”即好品德、好才華和好心態,“三有”即有態度、有能力和有素質。
第四步:切現金流
七看現金流。
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現金流緊張甚至面臨斷裂的企業是重癥病人。企業的經營者必須時刻關注公司的現金流,根據公司每個月要消耗的成本和費用,測算現有現金能夠支撐的時間,而且在測算時,對于收入要按照最低可能預測,對于成本和費用要按照最大可能預測。
原則上,如果在沒有一分錢收入的情況下公司的現金不足以支撐18個月的最低成本和費用,則公司的危險系數比較高。對于這樣的公司進行杯水車薪式的投資,是風險最高的選擇。
以上是我總結的企業診斷四步法,層層遞進,由表及里抽絲剝繭,可以把企業分析得清清楚楚,就如同中醫的望聞問切一樣,是企業診斷的方法論。
診斷清楚了,才能對癥下藥。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