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1至11月份,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一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5%。自動駕駛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個必然發展方向,也逐漸開始在新能源車上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搭載自動駕駛功能的國產新能源車還只有小鵬P5等少數車型,但到了2022年,搭載自動駕駛功能的國產新能源車至少已有16款。
越來越多新能源車搭載自動駕駛功能,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激光雷達便是其中之一。華西證券預測,2025年我國乘用車領域激光雷達市場將達到261億元,到2030年將達到980億元。
在激光雷達因自動駕駛普及迎來爆發的前夜,其行業內部也在迎來技術迭代的重要時刻。當前第二代激光雷達雖然已經具備上車的必要條件,但更多還是解決有得用的問題。尺寸更小、性能更穩定的第三代激光雷達雖未得到大范圍普及,但已經有技術相對成熟的企業誕生,洛微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第三代激光雷達?激光雷達在我國的實際發展狀況如何?洛微科技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GPLP犀牛財經對此與洛微科技CEO馮寧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中國與歐美激光市場完全不同
在國外,激光雷達的境地相對慘淡:
2022年11月6日,激光雷達鼻祖Velodyne和后起之秀Ouster兩家上市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市值僅為4億美元,現金儲備僅為3.55億美元。
2022年10月,號稱全球車規級激光雷達鼻祖、24年前創立的Ibeo在官網上公告,德國漢堡法院已經批準其啟動破產程序,成為海外激光雷達領域第一家破產的上市公司。
與之相反,在中國,激光雷達市場一片欣欣向榮,這不禁令人感慨“東邊日出西邊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境地呢?
“首先,實際上新能源車在國內處于相對領先地位,占比也很高,這給中國的激光雷達廠商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市場和土壤,市場足夠大;
其次,從消費的角度來講,國內的消費者群體比較大,也更容易接受新技術。消費者接受度比較高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是國家對新能源的扶持力度強,整體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新技術的上車使用都會有比較大的信心。因此,國內激光雷達公司反而有更多的機會,國外雖然有很多公司做得比較早,但沒機會上車。
國內的技術力量不比國外差,整個的消費群也很大,這都是很大的優勢。”洛微科技CEO馮寧寧總結說。
客觀而言,Quanergy和Ibeo的激光雷達產品技術固然領先,然而,激光雷達上車還需要滿足形狀、尺寸、可靠性等嚴格的車規級要求,同時需要考量產品性價比、供應鏈穩定性、量產能力等多重因素,這個背景下,多數的中國車企選擇了國產激光雷達。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激光雷達廠商快速突破ADAS前裝定點,這也讓中國供應商集體突圍,據Yole統計,從2018年到2022年,全球ADAS前裝定點數量約有55個,其中中國供應商占50%。
這給了中國激光雷達廠商新的機會。
中國的激光雷達市場正在快速演變
中國激光雷達行業的發展與自動駕駛技術不斷成熟息息相關。
一般而言,自動駕駛實際上主要強調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有人的輔助駕駛,為了進一步提高駕駛安全性;第二個是無人的自動駕駛,把人在駕駛上的工作釋放掉,獲得極大的生活駕乘體驗。
那么,自動駕駛在這個過程中實際做的是什么呢?
顯而易見,自動駕駛解決了人類駕駛時眼睛對周圍環境觀察和大腦最終判斷的動作,看的動作一是看有沒有物體在車輛前面,二是判斷是什么物體,距離多遠等等,最終的目的是做出一個個有效的規避動作,保證行駛的安全性。
其中,激光雷達必不可少。
這里面涉及的傳感器就有兩種:一種是視覺,也就是攝像頭觀察周圍,第二個是對物體的距離感知,這就要靠激光雷達來實現,激光雷達能判斷這個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坐標,通過這個物體的坐標來判斷車需不需要做一些規避動作。
那么,如何讓激光雷達更精準呢?
伴隨著激光雷達底層器件的前沿發展,激光雷達技術目前也正在快速迭代當中。
“第一代自動駕駛技術廣泛應用的是機械式激光雷達,目前伴隨著技術方案的不斷創新,半固態激光雷達正在普及,未來,伴隨著芯片技術的發展,激光雷達正在朝著芯片化、集成化持續發展。這就是洛微科技目前所做的下一代或者可以稱為第三代激光雷達,從激光雷達的尺寸、性能、價格等都做了進一步優化”馮寧寧表示說。
簡單而言,就是通過芯片處理解決感知的問題。它對于外界場景的觀察及判斷都是通過封裝好的固態芯片去實現的,可靠性很高,因為是通過半導體芯片去實現的,半導體行業成熟技術的加持可以讓整個激光雷達產品價格也變得很合理,尺寸也比較小。
而這正是洛微科技目前所做的事情。
“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洛微科技應該說是站在了行業技術的第一梯隊,我們的技術研發非常快速有效,研發進度也與市場緊密相連。從中長期來看,我相信洛微科技在固態激光雷達領域將會成為一個領先者。”馮寧寧表示說。
伴隨著2022年一部分車型開始使用第二代激光雷達,車企對激光雷達的性能、價格、尺寸等需求就會逐漸明朗清晰,而這些信息則會傳導到洛微科技,融入到下一代產品研發當中,真正解決客戶在自動駕駛中的痛點難點。屆時,洛微科技作為第三代固態激光雷達的產品也將呼之欲出。
對話洛微科技CEO馮寧寧:
1、GPLP犀牛財經:2022年的疫情對你們有何影響?
洛微科技CEO馮寧寧:我想應該對所有人影響都挺大的,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對很多行業都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但疫情也不是第一年,大家還是有一些預期的。今年比較特殊的是行業里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去年半導體是比較熱的,今年半導體行業出現了一些起伏,導致整個跟半導體相關的行業包括資本都冷了一點。當然這個是正常現象,因為預期總是跟實際的步調會有一些差別。
激光雷達涉及的元器件有很多,因此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洛微科技一些處于研發期的項目的確在進度上受到一些影響,但隨著后期疫情影響的減小,我們也逐步追趕回來。總之,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企業內部需要有相關的策略與之匹配。
2、GPLP犀牛財經:2022年的疫情對你們融資有影響嗎?
洛微科技CEO馮寧寧:總體上來講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并不會對硬科技類投資人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相反,疫情的影響也算是給投資人、企業一個契機,讓大家對資本使用更加理性化合理化,也是一個調整期。
我們的融資發生在今年上半年,跟去年的半導體行業熱有一點關系,但是我們在做這輪融資的時候,也感受到了一點變化。感受就是投資人對投資的動作和考量會更加精致,更加合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
本身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一個覆蓋面非常大的行業,隨著這個行業熱度提升,周邊的行業也會被帶動起來。車載行業到目前為止是跟半導體應用相關的比較大的一個風口。雖然投資人現在對半導體行業資金的投入會逐漸趨向理性化,但自動駕駛大的方向肯定是要實現的,跟自動駕駛相關的行業發展是必然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趨冷也好趨熱也好,投融資是肯定要持續下去的。與此相關的新興半導體行業也會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具有核心技術實力,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3、GPLP犀牛財經:您是覺得現在的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是否過熱?
洛微科技CEO馮寧寧:過熱肯定是的,也是新興技術發展的必然。一個新技術,新概念的推動,必然要經歷預期、過熱和回歸理性的過程。所謂過熱也和資本導向有一定關系,因為資本是希望推動一個新概念,通過資金的投入快速獲得一個回報,也就是資本對于投入會有個預期。過熱產生的原因是它的預期跟現實不匹配。硬科技不像早期互聯網回饋非常快,技術的發展需要一段時間去積累。
但是長期來看,真正推動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還得是能夠使人類發展的硬科技,而資本是催化劑,這個是我們的看法。所以說我不覺得它有什么大的問題,只是需要去很認真很謹慎很合理地去考慮一個新技術,并且思考對它的信心是基于什么背景和推動力,然后認認真真按其應有的規律推動它,就會最終產生比較大的回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