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應用激光研究中心主任畢勇已會晤了不下50家投資機構。近日,畢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笑言,自己快從激光“專家”變身產業化“行家”了。
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通過“折柳寄情”和“參天光樹”,向世界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強。其中,“參天光樹”背后的“真激光”技術就來自畢勇團隊。
畢勇表示,該技術蘊含著兩代科學家40年的攻關積累,并孕育了產業化公司——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極光)。孵化于理化所的中科極光,掌握著“真激光”技術的核心專利。畢勇現任中科極光總工程師。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從“象牙塔”走向市場,畢勇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又是如何破題的呢?
難題一:身份轉變
科學家創業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身份的轉變,畢勇對此深有感觸。
2015年,理化所希望將激光技術成果推向市場,中科極光作為轉化平臺應運而生。在該公司,畢勇不僅負責產品的開發,還承擔部分銷售和融資任務,從一個科學家變身為創業者。
“原先我只需要在實驗室環境下從事科研工作,而今我還需要在公司環境下進行產品開發,目標導向和思維邏輯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畢勇告訴記者,“從事科學研究,只需要考慮激光領域有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現象,以及背后原理。開展‘真激光’產品研發工作,則需要考慮市場需求,這個過程所面臨的產品定義、客戶群體、消費習慣等問題,對科學家來說都是全新的。”
面對這種巨大的思維差異,畢勇又是如何破解的?
在畢勇看來,最核心的因素是對“真激光”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價值認同”。他表示,在激光顯示領域,中國有機會實現核心部件的國產化,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突破。然而,產業化只有理論研究還不夠,必須面向市場。
“真激光”的產業化就成為畢勇“激光夢”的載體。
對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的深刻“價值認同”,驅動著畢勇順利實現了身份的轉變,第一道難題迎刃而解。為了完成科研成果轉化,畢勇將看似難以逾越的思維和認知“鴻溝”分解為一步步可執行的任務。
談及身份轉變,畢勇總結道:“因為內心深刻認同‘真激光’產業化所帶來的價值,所以在面臨一些所謂轉變難點的時候,就會把它作為實現夢想的必備知識去主動學習、適應,并且覺得非常有收獲。”
難題二:讓市場買單
除了身份的轉變,將“真激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買單的產品,則是畢勇面臨的第二道難題。
“真激光”顯示技術從實驗室成果進化為產品,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畢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科極光為了推動“真激光”顯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進行了多個階段的摸索,包括客戶探需、樣品開發、試用、修改完善、小批量試制、檢驗等,在市場需求和法律法規的雙重標準之下,對產品進行反復打磨和測試。
在整個過程中,畢勇發現,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與科研工作的追求并不完全匹配。比如,從科學意義上來判斷,激光顯示的色域空間越大越好,但客戶對于色域的追求并不是絕對的。
“客戶不僅關心畫面有多漂亮,同時還關心獲得優質畫面需要付出多少經濟代價。如果這個成本超出了客戶的接受范圍,那再大的色域也沒有市場。”畢勇說。
另外,客戶在期望產品具有大色域的同時,還希望能夠實現低能耗、高效率、長壽命、高可靠性等。因此,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中科極光的研發團隊需要充分理解客戶真正在意的技術特征,并且在這些技術特征之間尋求平衡,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一個指標。
對此,畢勇認為,科學家背景的創業者一定要學會面向市場需求,在技術層面做出一些妥協,把客戶放在第一位。
在正確認識市場的前提下,畢勇帶領中科極光團隊開發出具備真色彩、真亮度、真陪伴、真節能、真可靠的“真激光”產品。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上,由“真激光”光束組成的“大樹”穿過雪花火炬臺直達天空,充分證明其技術應用的可靠性與先進性。
除此之外,“真激光”還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大會堂文藝匯演、建黨100周年上海黃浦江燈光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光影秀等重大歷史時刻得到應用。如今,“真激光”在激光電視、商務投影、影院升級解決方案等領域都形成了市場應用。
經驗:術業有專攻
如今,中科極光已經順利將理化所的激光顯示研究成果推向市場。作為科學家背景的創業者,畢勇將自己的經驗進行了總結。
首先是評價體系的轉變。科學家如果要面向市場進行創業,就要對自我評價體系做一些調整。科學家往往比較執著,有特別堅定的意志,這是科研工作的優秀品質。但在面向市場時,這種優秀品質可能會變成阻礙,因為市場需要科學家做一些妥協,以滿足市場為目標。
其次,科學家創業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需要轉變為企業管理者,并進行相應的知識儲備積累,包括法律法規、財務、資本市場等,從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變為“雜家”,拓寬知識的廣度。
第三,要以更開放的心態組建一個創業團隊。術業有專攻,科學家在專業技術方面具有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但在生產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產品銷售、企業運營等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過組建團隊發揮各自所長,用以彌補短板,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2019年,中科極光完成1.35億規模的D+輪融資。2021年3月,中科極光又獲得中科創星、國科嘉和、沃衍資本及長興資本的聯合戰略投資。
未來,畢勇希望在一如既往遵守效率高、確定性、產業化、可復制的商業規則的同時,潛心研發家庭影院激光投影設備,擴大產業規模,讓實驗室的前沿技術成果更廣泛地適應產業化需求。
轉載請注明出處。